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融合研究
庞淦
身份证:510824198806058377
一、引言
物联网通过感知设备(如传感器、RFID)采集物理世界数据,需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数据传输、处理与应用落地。传统融合模式存在明显局限:一是感知层技术脱节,传感器精度(如温湿度传感器误差超 ±2C )与物联网实时监测需求不匹配,数据采集频率( ⩽1 次 / 分钟)无法满足高动态场景;二是网络层协同不足,通信技术(如 Wi-Fi、LoRa)与物联网节点规模(如海量传感器)适配差,数据传输丢包率超 10% ;三是应用层转化薄弱,数据处理技术(如边缘计算、AI)未深度融入物联网应用,仅停留在数据存储层面,决策支撑能力不足。
随着物联网向工业、农业、民生等领域渗透,单纯依赖碎片化技术融合已难适配需求。因此,研究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融合路径,对提升物联网智能化水平、拓展应用场景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融合核心痛点与融合价值
2.1 核心融合痛点
融合过程面临三方面瓶颈:一是技术适配性差,电子信息设备(如边缘计算网关)与物联网感知节点(如低功耗传感器)协议不兼容,数据交互需多次转换(转换效率低至 60% );二是数据孤岛严重,感知层采集数据、网络层传输数据、应用层处理数据存储于独立系统,跨层调用难度大(数据共享率不足 30% );三是价值转化低效,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停留在 “数据传输 + 简单运算”,未通过AI 分析、大数据挖掘实现物联网数据的决策价值(如设备故障预判准确率不足 50% )。
2.2 融合核心价值
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三重赋能:一是感知精度提升,高精度芯片(如 MEMS 传感器芯片)使感知误差缩小至 ±0.59C ,数据采集频率提升至 10 次 / 秒,满足高动态场景(如工业设备振动监测)需求;二是处理效率优化,边缘计算技术将数据处理时延从秒级降至毫秒级( ⩽50ms ),云端协同处理使数据利用率提升至 80% 以上;三是应用场景拓展,融合后物联网可覆盖工业智能制造(设备预测性维护)、智慧农业(精准灌溉)、智慧医疗(实时生命体征监测)等场景,应用边界扩展 50% 以上。
三、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融合核心维度
3.1 感知层融合:高精度采集技术支撑
夯实数据基础:一是传感器技术融合,将 MEMS 芯片(微型化、低功耗)嵌入物联网传感器,提升感知精度(如压力传感器精度达 0.1kPa )、降低能耗(续航时间延长至 1 年以上);采用多传感融合技术(如温湿度 + 气压 + 光照集成传感),实现多维度数据同步采集(采集时延差 ⩽10ms );二是识别技术融合,将 RFID 芯片与超高频通信技术结合,提升标签识别距离(从 1m 扩展至 10m )、抗干扰能力(金属环境识别率超 95% ),适配物流追踪、资产盘点等场景。
3.2 网络层融合:高效传输技术支撑
保障数据畅通:一是通信技术适配融合,根据物联网节点规模(如小范围密集节点用 Wi-Fi 6,广域稀疏节点用 LoRaWAN)选择通信技术,采用 “多协议网关” 实现不同通信技术数据转换(转换效率 ≈90% );引入 5G 技术,实现物联网数据高速传输(速率≥100Mbps)、低时延( ⩽lms ),适配工业控制等实时场景;二是网络管理融合,利用网络切片技术为物联网不同应用(如紧急医疗监测、普通环境监测)分配独立网络资源,保障关键数据传输优先级(关键数据丢包率 ⩽1% );通过 SDN(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动态调整网络拓扑,应对物联网节点动态增减(节点接入 / 退出响应时间 ⩽10
0ms)。
3.3 应用层融合:智能处理技术支撑
释放数据价值:一是边缘计算融合,在物联网网关部署边缘计算模块(如边缘服务器),实现实时数据处理(如设备振动数据异常检测)、本地决策(如触发紧急停机指令),减少云端数据传输量(降低 60% 以上);二是 AI 与大数据融合,将机器学习算法(如 LSTM、随机森林)嵌入物联网数据处理系统,实现设备故障预判(准确率 ≈85% )、用户行为分析(如智慧家居场景用户习惯识别);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物联网跨场景数据关联(如工业生产数据与能耗数据关联分析),支撑优化决策(如生产工艺参数调整)。
四、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融合优化策略
4.1 技术标准与协议统一
打破融合壁垒:一是制定融合技术标准,明确感知层传感器接口(如 I2C、SPI 标准接口)、网络层通信协议(如 MQTT-SN 轻量化协议)、应用层数据格式(如 JSON 标准格式),实现不同厂商设备互联互通(兼容率 ≈95% );二是推动协议兼容性升级,对现有物联网设备、电子信息设备进行协议改造(如加装协议转换模块),确保新旧设备协同工作;三是建立标准验证机制,通过第三方机构对融合技术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测试覆盖率 ≈90% ),不符合标准的技术禁止进入市场。
4.2 产业链协同与资源整合
凝聚融合合力:一是产业链协作机制,推动电子信息企业(芯片、通信设备厂商)与物联网企业(传感器、应用方案厂商)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融合技术(如专用物联网芯片)、制定解决方案;二是资源共享平台,搭建行业级物联网数据共享平台,整合不同领域物联网数据(如工业、农业数据),通过 API 接口向电子信息企业开放数据资源,支撑技术研发;三是人才培养协同,高校开设 “电子信息 + 物联网” 交叉专业,培养掌握芯片设计、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的复合型人才(每年培养规模 ⩾1 万人),企业开展内部培训(每年不少于 40 学时),提升员工融合技术应用能力。
五、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融合需通过技术标准统一、产业链协同、场景化落地,解决当前适配差、孤岛化、价值低的问题,实现 “感知精准 - 传输高效 - 应用智能” 目标。当前仍面临高端芯片依赖进口、复杂场景融合技术不成熟、行业标准不统一等挑战。
未来,需进一步突破核心技术(如自主可控物联网芯片)、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如跨领域融合标准)、加大政策支持(如设立融合技术专项基金);推动 “电子信息 + 物联网” 与实体经济深度结合,最终构建 “技术协同 - 数据贯通 - 价值闭环” 的融合体系,助力物联网向智能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春牛. 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与融合发展建议研究[J]. 数码设计(上),2021,10(4):42.
[2] 孙嘉仪. 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研究[J]. 中文信息,2024(10):241-242.
[3] 董会祥. 5G 与工业物联网融合中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J]. 中国宽带,2024,20(11):153-155. DOI:10.20167/j.cnki.ISSN1673-7911.2024.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