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学科团队延续性护理对手烧伤患者瘢痕及手功能的影响

作者

王燕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阳湖院区烧伤整形科 江苏常州 213100

手是人体重要的活动器官,承担着大部分精细动作的完成,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尽管手部面积仅占全身表面积的 5% ,其功能却占个体功能的 57% ,因此手烧伤被视为重度烧伤类型之一。手背皮肤薄且松弛,皮下组织较少,烧烫伤时容易伤及肌腱、骨及关节,即便是轻微烧伤也可能通过瘢痕形成限制手部功能,即使经过早期积极治疗,愈合后仍可能出现瘢痕挛缩畸形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手功能和生活质量[1]。手烧伤患者的康复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创面愈合后出院的患者,因专业护理的中断和康复指导缺乏,容易发生畸形、功能障碍及瘢痕溃疡等问题。多学科团队延续性护理模式整合多个学科的专业力量,可为患者制订全面、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弥补了传统随访中反馈不及时、缺乏个体化指导等不足,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依从性和疗效[2]。本文对手烧伤患者实施基于多学科团队延续性护理,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3 年 1 月~2024 年 12 月本院收治的 88 例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 例。纳入标准:(1)手部深 I~II 烧伤,单只手烧伤面积 ≈0.5% 总体表面积;(2)年龄 18~65Y ;(3)病情稳定,拟出院;(4)能够配合研究和随访,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患侧肢体有肌腱、肌肉、神经、骨骼损伤;(2)进行植皮手术者;(3)沟通困难;(4)无法配合研究;(5)中途退出或失访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具可比性( 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烧伤护理,出院后予以常规电话随访,出院前由护士对患者进行手功能康复锻炼指导。观察组则实施多学科团队延续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手功能锻炼,实施“六动作”手指训练。 ① 屈伸:五指完全伸直,保持5~15s,重复练习20 次。 ② 握拳:五指完全屈曲,做握拳动作,保持 5~15s,重复20 次。 ③ 分指:手掌向下置于桌面上,五指并拢伸直后,五指分开外展,保持5~15s,反复练习 20 次。 ④ 并指:手掌完全伸直,手指并拢屈曲掌指间关节,手指与手掌呈 90 ,拇指分开伸直,保持 5~15s,重复20 次。 ⑤ 手指逐步屈曲:五指伸直,依次屈曲各指,保持5~15s,重复20 次。⑥拇指主动对指:五指伸直,拇指依次触碰其他四指指尖,保持5~15s,重复20 次。每个动作完成后恢复放松状态,休息10~15s,上述动作为一组,每天练习 2组。(2)日常生活活动训练:随着手部肌肉力量的增强,指导患者逐步开展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和职业训练,包括脱穿衣服、洗脸刷牙、使用餐具进食、家务劳动等基础日常活动。针对精细运动能力,进行拧螺丝、捡黄豆、编织等操作训练,提升手指灵敏度与协调性。(3)加压疗法:指导患者使用特制的弹力手套进行加压疗法。遵循“一早、二紧、三持久”原则。早:瘢痕未隆起前开始加压。紧:在不影响末端血运的前提下愈紧愈好。持久:24 h 连续加压,除沐浴外无需解开,压迫时间为6~12 个月。注意保护烧伤创面,破溃处先用无菌纱布覆盖后再戴手套。(4)心理护理:鼓励患者通过互联网上传康复训练照片或视频。护士每周电话回访,确认康复执行情况,对坚持康复者给予表扬和鼓励,提升患者自信心。解答常见问题,予以科学指导,确保延续性护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1.3 观察指标:评价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瘢痕和手指关节功能。

1.3.1 瘢痕:评价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 ,VSS),该量表对瘢痕色泽、血管分布、厚度和柔韧性4 个方面进行评估。评分越高,瘢痕增生情况越严重。

1.3.2 手指关节总活动度:将掌指关节、近位指间关节、远位指间关节主动屈曲度之和,减去各关节主动伸直受限度之和。各关节伸直以 0 为准,过伸部分不计。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创面愈合4 周、12 周,观察组瘢痕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指关节总活动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

表 1 两组瘢痕和手指关节活动度评分的比较(分)

3、讨论

手烧伤患者瘢痕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是由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胶原蛋白过度沉积及组织重塑失衡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病理性瘢痕不仅容易导致瘢痕增生和挛缩,还严重影响手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3]。

针对手烧伤患者常见的屈伸受限和瘢痕挛缩问题,研究中采用的手功能训练是一种以屈伸、握拳、分指等动作为基础的系统性功能训练方法。这些动作通过不断重复,维持了手指肌腱和关节的活动性,防止了瘢痕牵拉导致的关节挛缩,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加压疗法作为一种物理干预手段,通过特制的弹力手套对瘢痕部位施加适度压力,减少了局部血供,抑制了成纤维细胞活性,并促进瘢痕组织软化。严格遵循“早、紧、久”的实施原则,即早期介入、紧密控制及长期加压,使瘢痕增生得到有效抑制[4]。

此外,根据患者的恢复阶段逐步开展生活训练,如拧螺丝、编织等精细动作训练,以及脱穿衣物、使用餐具等日常活动训练。这些任务导向型训练不仅强化了手指和手臂的肌肉力量及动作协调性,还通过实际应用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心理康复干预在上肢功能恢复中起到了重要的间接支持作用。手烧伤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常面临瘢痕外观和功能障碍引起的心理问题。本研究通过微信打卡、心理支持等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树立康复的信心,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训练持久性。

综上所述,多学科团队延续性护理可改善手烧伤患者的瘢痕情况,提高患者手功能,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侯玉秋.手烧伤瘢痕整形患者的延续护理需求及护理干预效果[J] .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7):272-273

[2] 史娜,金晓燕,赵凯平,等.基于家庭远程康复平台的延续性康复改善手烧伤患者抗瘢痕治疗的疗效[J] .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23,52(9) : 810-814.

[3] 胡伦阳,王宝丽,侯文佳,等.小面积烧伤患者出院后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1 , 16(3) :216-223

[4] 刘慧,闫惠霞.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手部烧伤患者生活质量与运动功能的影响[J] .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10) :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