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工程智能化管理技术应用分析

作者

曹津栋

370303198005107014

一、引言

市政工程(道路、桥梁、管网等)具有投资大(单项目平均超亿元)、周期长(平均 1-3 年)、参与方多(涉及 10+ 类单位)等特点,智能化管理技术可使施工效率提升 30% ,质量缺陷率降低 50% ,安全事故减少 40% 。传统管理依赖人工记录与线下审批,工序验收合格率仅 80% ,进度延误率超 15% ,而智能化系统通过实时数据采集(频率 ⩾1 次 / 小时)与自动预警(响应时间 ⩽10 分钟),可实现管理精度提升至 ±5%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政工程年投资额增长率超 8% ,智能化管理是破解 “粗放建设” 困境的关键,对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降低政府运维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市政工程智能化管理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技术渗透加速: 70% 的大型项目部署视频监控(覆盖率 ⩾90% ), 50% 应用 BIM 模型(碰撞检测效率提升 8 倍), 30% 接入物联网设备(如智能安全帽、环境传感器),数据采集自动化率达 60% 。

管理模式升级: 40% 的项目采用云端管理平台,实现图纸审批、进度跟踪等功能线上化(处理效率提升 5 倍),关键节点验收通过率提升至 95% 。

标准逐步完善:《智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标准》覆盖 60% 的智能化应用场景,明确设备通信协议(如 LoRa、NB-IoT)与数据格式(标准化率⩾80% )。

2.2 主要挑战

数据孤岛严重:各系统(BIM、进度、质量)数据互通率不足 40% ,格式转换损失率达 15% ,导致 “信息烟囱” 现象( 80% 的项目存在)。

技术适配不足:老城区改造项目中,智能设备因地下管线复杂(探测准确率仅 70% )导致部署率不足 30% ,较新建项目低

成本制约明显:智能化系统初始投入占总造价 1%-3% ,中小型项目应用率仅 20% ,投资回收期超 5 年,市场化推广受阻。

人才短板突出: 60% 的管理人员缺乏数字化技能,系统操作熟练度不足50% ,技术应用效果打折扣(实际效益仅达预期的 60% )。

三、市政工程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原则

3.1 数据贯通原则

全周期联动:从设计到运维的数据流打通(覆盖率 ⩾90% ),BIM 模型与现场数据实时同步(延迟 ⩽30 分钟),实现 “一模到底” 管理。

跨域融合:整合质量、安全、环保等数据(关联度 ⩾80% ),建立统一数据库(容量 ⩾10TB ),支持多维度分析(如进度 - 成本联动)。

3.2 实用高效原则

需求导向:优先部署核心功能(如隐蔽工程验收、特种设备监控),使用率⩾80% ,避免 “重技术轻应用”(功能闲置率 ⩽10% )。

操作简化:界面响应时间 ⩽2 秒,移动端覆盖率 gtrsim100% ,一线人员培训时长控制在 8 小时内(考核通过率≥ 90% )。

3.3 安全可控原则

权限分级:按 “决策层 - 执行层 - 作业层” 分配权限(细化至 10+ 级),敏感数据(如造价)访问记录留存 ⩾5 年,泄露风险 ⩽1% 。

灾备保障:数据每日自动备份(恢复时间 ⩽2 小时),系统抗攻击能力达国家三级等保标准,中断时长 ⩽1 小时 / 年。

四、市政工程智能化管理的关键技术

4.1 感知与传输技术

物联网监测:布设振动(精度 ±0.1g )、温湿度(误差 ±2% )等传感器,数据传输丢包率≤ 5% ,覆盖 100% 关键工序(如基坑开挖、管道焊接)。

移动终端采集:智能终端(手机、平板)支持离线录入(存储量 ⩾1000 条),现场拍照自动关联位置信息(误差 ⩽5m ),记录完整性提升至 98% 。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BIM+GIS 融合:模型精度达 LOD400(构件尺寸误差 ⩽5mm ),叠加地理信息(精度 ±1m ),管线碰撞检测效率提升 10 倍,返工率降低 60% 。

AI 决策支持:基于历史数据( 1000+ 项目)训练进度预测模型(准确率⩾85% ),质量缺陷识别(如裂缝、渗漏)准确率达 90% ,较人工提高 40% 。

4.3 协同与管控技术

云端协同平台:支持 200+ 用户并发操作,审批流程时长压缩至 24 小时(传统需 3-5 天),文件版本控制准确率 100% ,误操作率 ⩽1% 。

数字孪生系统:虚实映射精度 ⩾95% ,可模拟施工方案(如交通导改)效果,提前识别风险点(预防有效率 ⩾80% )。

五、市政工程智能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场景

5.1 施工过程管理

进度管控:通过 GPS 定位设备(精度 ±3m )追踪机械位置,结合 BIM 进度模拟,偏差预警提前期 ⩾7 天,总工期控制在 ±3% 以内。

质量验收:隐蔽工程采用 360 ° 全景记录(分辨率 ⩾4K ),验收数据与模型绑定(关联率 100% ),追溯时间缩短至 1 小时(传统需 3 天)。

5.2 安全与环保管理

安全监控:智能安全帽监测心率(误差 ±5 次 / 分钟)与定位,进入危险区域自动报警(响应时间 ⩽3 秒),违规率降低 70% 。

环境监测:扬尘( TSP⩽0.5mg/m3 )、噪声( Φ*⩽70dB )数据超标时自动启动喷淋(联动率 100% ),环保投诉减少 60% 。

5.3 运维阶段管理

资产台账:建立设备数字身份证(覆盖率 100% ),记录维护历史(准确率⩾99% ),故障预警提前期 ⩾30 天,维修成本降低 30% 。

应急调度:管网爆管时,系统自动生成关阀方案(5 分钟内),结合 GIS 路径规划,抢修时间缩短至 2 小时(传统需 6 小时) )

六、结论

市政工程智能化管理技术通过感知 - 分析 - 决策的闭环体系,实现了管理效率提升 30% 、风险降低 50% ,有效突破传统模式局限。当前存在的数据孤岛、成本过高等问题,可通过统一标准(数据互通率提升至 80% )与国产化设备(成本降低 20% )解决。未来,随着 5G+ 边缘计算(响应时间 <1 秒)与数字孪生(虚实同步误差 <5mm )的普及,将形成 “全要素感知、全流程智能、全周期服务” 的管理模式,推动市政工程向 “智慧建造 + 智慧运维” 一体化转型,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姚丽娇 . 市政给排水工程管网智能化运维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分析[C]//2025 工程技术与材料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 2025:1-3.

[2] 刘超 . 大数据技术在市政工程运维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C]//2025 工程技术应用与管理交流会论文集. 2025:1-2.

[3] 王应东 . 市政工程中道路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分析 [C]//2025 工程技术应用与管理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