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优化

作者

曹津栋

370303198005107014

一、引言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骨架,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通行效率与安全(路面平整度每降低 1mm ,车辆行驶阻力增加 5%-8% )。优质道路工程可使使用寿命延长至 15-20 年(传统道路平均 8-12 年),大修周期延长 50% 以上,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 30% 。当前我国市政道路存在早期破损率超 20% 、路基不均匀沉降超标率 15% 等问题,主要源于压实度不足(偏差超 2% )、材料配比不合理等施工缺陷。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市政道路里程年均增长 5% 以上,强化施工质量控制与优化对保障城市运转、提升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二、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管控体系完善: 80% 的项目执行 “三检制 + 第三方检测”,施工单位自检覆盖率 100% 、监理复检合格率 95% 、第三方抽检频次每 500 米 1 个点,关键指标(压实度、平整度)合格率提升至 90% ,较十年前提高 25 个百分点。其中路基压实度单点合格率从 65% 升至 92% ,路面平整度超标率从 30% 降至 10% ,质量追溯体系覆盖率达 98% ,返工责任认定时间缩短至 48 小时。

技术应用深化: 60% 的项目采用沥青路面智能摊铺(红外测温点密度每平方米 3 个,温度控制精度 ),摊铺速度稳定在 2-4m/min (波动 ⩽0.5m/ min);路基连续压实监测(振动压路机搭载北斗定位,数据采集频率 gtrsim10Hz ,每碾压 1 遍生成 1 组三维压实度云图),施工均匀性提升 40% ,局部薄弱区识别率从 30% 提高至 85% 。

标准覆盖广泛:《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覆盖 95% 以上施工环节,明确基层压实度 ⩾96% 、路面平整度 ⩽3mm 等强制性指标。

2.2 主要挑战

复杂环境制约:软土地基路段工后沉降超规范 20% ,地下管线密集区路基压实度达标率仅 75% ,施工干扰导致质量波动。

材料质量波动:沥青混合料油石比偏差超 0.3% ,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变异系数 >10% ,原材料进场检测遗漏率达 10% 。

工序衔接薄弱:基层与面层施工间隔超规范 30% ,界面处理不当导致层间粘结强度不足 0.8MPa ,路面推移风险增加。

养护协同不足:早期养护覆盖率仅 60% ,开放交通过早(强度未达标)导致路面破损率提升 25% ,质量保障链条断裂。

三、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核心原则

3.1 全寿命周期原则

源头控制:原材料抽检频率提升至每 500 吨 1 组,关键指标(沥青针入度、集料压碎值)合格率 100% ,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

过程严管:路基分层压实厚度 ⩽30cm (偏差 ±2cm ),路面摊铺温度⩾165C (沥青路面),工序验收通过率 100% 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3.2 动态适配原则

地质针对性:软土地基采用排水固结 + 灰土挤密桩(处理深度 ⩾5m ),湿陷性黄土路段增设防渗层(渗透系数 ⩽10-7cm/s )。

环境适应性:高温季节沥青摊铺避开正午(温度 >35‰ ),雨季施工基层含水率控制在最佳含水率 ±2% ,减少气候影响。

3.3 系统协同原则

多专业协同:管线施工与路基开挖同步规划(交叉作业协调率 100% ),避免二次开挖(修复成本降低 60% )。

人机协同:智能设备(如摊铺机)与人工监控结合,数据偏差超 5% 时人工干预,施工精度提升至 ±1cm

四、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点

4.1 路基施工控制

压实度管控: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 ⩾96% ),碾压速度控制在 2-4km/ h,轮迹重叠 ⩾1/3 ,边角补压次数 ⩾3 遍。

排水系统:路基两侧设置边沟(纵坡 ⩾0.3% ),地下水位高于路基顶面时增设盲沟(间距 5-10m ),确保排水通畅。

4.2 基层与面层施工控制

基层强度:水泥稳定碎石 7 天无侧限抗压强度 ⩾3MPa ,摊铺厚度偏差± 10mm ,养护期 ⩾7 天(覆盖洒水保湿)。

路面平整度:沥青面层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控制精度 ±1mm ),碾压温度降至 110℃前完成终压,平整度达标率 ⩾95% 。

4.3 附属工程控制

检查井周边:采用井筒周围回填砂石(压实度 ⩾95% )、浇筑混凝土圈(强度 ⩾C30 ),避免沉降开裂(高差 ⩽5mm )。

人行道铺筑:透水砖铺设平整(相邻块高差 ⩽2mm ),砂垫层厚度⩾30mm ,确保排水与平整度双达标。

五、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的优化策略

5.1 技术创新应用

材料改良:推广改性沥青(针入度指数 PI⩾-1.0 )、玄武岩纤维(掺量0.3% )增强面层,抗车辙能力提升 50% 。

智能监测:路基施工采用北斗定位压实监测系统(定位精度 ±3cm ),实时

反馈压实度(误差 ⩽1% ),不合格区域标记率 100% 。

5.2 流程优化

工序衔接:基层验收后 24 小时内完成透层油喷洒(覆盖率 100% ),面层摊铺前检查粘层油破乳状态(确保粘结强度 ⩾0.6MPa )。

养护强化:沥青路面开放交通前完成 3 天以上养护(温度降至 50% 以下),水泥路面切缝时间控制在浇筑后 24-48 小时(避免断板)。

5.3 管理机制完善

责任追溯:建立 “施工人员 - 班组 - 标段” 三级质量台账,关键工序影像记录保存 ⩾5 年,质量问题溯源时间 ⩽24 小时。

绩效考核:将压实度、平整度等指标(权重 ⩾40% )与工程款支付挂钩,合格率每降低 1% 扣减 0.5% 工程款,强化责任意识。

六、结论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优化通过全流程管控、技术创新与管理强化,可使路面早期破损率降低 60% 、使用寿命延长 50% ,显著提升工程效益。当前存在的环境制约、材料波动等问题,可通过地质适配技术与智能监测解决。未来,随着新型材料(如石墨烯改性沥青)与数字孪生(施工模拟误差 <2% )的应用,质量控制将向 “精准预测 - 智能调控 - 全周期保障” 演进,推动市政道路工程从 “达标验收” 向 “长效耐久” 升级,为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佳飞 , 李颖 .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与优化管理方法分析 [J]. 建筑与预算 ,2025(2):31-33. DOI:10.13993/j.cnki.jzyys.2025.02.011.

[2] 郭龙辉 . 市政工程道路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4(9):145-147.

[3] 陆海涛 . 市政工程道路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路径探析 [J]. 建筑·建材·装饰 ,2024(4):31-33. DOI:10.3969/j.issn.1674-3024 .2024.0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