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深度学习的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图像自动识别技术研究

作者

江崇来

锦州开元石化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一、引言

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施工现场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安全管理面临诸多挑战。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建筑施工事故频发,给人员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传统的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排查主要依赖人工巡检,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且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难以全面、及时地发现潜在安全隐患。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快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在众多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将其应用于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图像识别,能够实现对施工现场图像的自动分析,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各类安全隐患,为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这不仅可以提高安全隐患排查效率,还能提升识别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对保障施工现场人员安全、减少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图像识别原理与模型构建

2.1 技术原理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技术,通过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自动从大量数据中学习特征表示。在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图像识别中,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是常用的模型结构。CNN包含多个卷积层、池化层和全连接层。卷积层通过卷积核在图像上滑动进行卷积操作,提取图像的局部特征;池化层则对卷积层输出进行下采样,减少数据量的同时保留重要特征;全连接层将经过多次卷积和池化后的特征进行整合,并通过分类器输出最终的识别结果。

在训练过程中,大量标注好的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图像被输入到 CNN 模型中,模型通过反向传播算法不断调整网络参数,使预测结果与实际标注之间的误差最小化。经过充分训练后,模型能够学习到不同安全隐患在图像中的特征模式,从而对新的未标注图像进行准确识别。

2.2 模型构建

2.2.1 数据采集与标注:首先,收集丰富的施工现场图像数据,涵盖不同场景、不同类型的安全隐患,如工人未佩戴安全帽、未系安全带、施工现场材料乱堆乱放、电气设备违规使用等。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详细标注,明确图像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类别,为模型训练提供准确的样本数据。标注过程需严格遵循统一标准,确保标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2.2 网络结构选择:根据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图像的特点和识别任务的需求,选择合适的 CNN 网络结构,如 VGG16、ResNet、YOLO 等。不同的网络结构在特征提取能力、计算复杂度和识别精度上各有优劣。例如,VGG16 具有相对简单的网络结构和良好的特征提取能力;ResNet 通过引入残差连接解决了深层网络训练中的梯度消失问题,能够构建更深层次的网络,提高识别精度;YOLO 则是一种基于回归的目标检测算法,具有检测速度快的特点,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优化。

2.2.3 模型训练与优化:将标注好的图像数据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对选定的 CNN 模型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设置合适的超参数,如学习率、迭代次数、批量大小等,以优化模型的性能。同时,利用验证集对训练过程进行监控,通过观察验证集上的损失函数值和准确率等指标,及时调整超参数,防止模型过拟合或欠拟合。训练完成后,使用测试集对模型进行评估,计算模型的准确率、召回率、F1 值等性能指标,以衡量模型的识别效果。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图像识别应用优势

3.1 提高识别效率

传统人工巡检方式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且受巡检人员数量和工作时间限制。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能够快速处理大量施工现场图像,可在短时间内对多个监控摄像头实时采集的图像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例如,在一个大型建筑工地,使用自动识别系统可在几分钟内对数十个摄像头拍摄的图像完成分析,而人工巡检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覆盖相同区域,大大提高了安全隐患排查的效率。

3.2 提升识别准确性

人工巡检过程中,巡检人员可能因疲劳、疏忽或专业知识不足等原因,导致部分安全隐患被遗漏或误判。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大量数据训练,能够学习到各类安全隐患的典型特征,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性。实验表明,经过优化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对常见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识别准确率可达 90% 以上,相比人工巡检,大大降低了漏检和误检率,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

3.3 实现实时监测与预警

借助深度学习技术与现场监控设备的结合,可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测。当模型检测到安全隐患时,能够立即触发预警机制,通过短信、APP 推送等方式及时通知相关管理人员,以便迅速采取措施消除隐患。这种实时监测与预警功能能够将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施工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四、基于深度学习的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图像识别实验与分析

4.1 实验设置

选取某大型建筑工地作为实验对象,采集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的施工现场图像共 5000 张,涵盖 5 种常见安全隐患类型,即未佩戴安全帽、未系安全带、材料乱堆乱放、电气设备违规使用和消防设施缺失。将这些图像按照 7:2:1 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选择 ResNet50 作为基础网络结构,对其进行微调以适应本实验的识别任务。在训练过程中,设置学习率为 0.001,迭代次数为 100,批量大小为 32。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训练后,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识别结果如下:准确率达到 92% ,召回率为 90% ,F1 值为 91% 。对于不同类型的安全隐患,识别准确率略有差异。其中,对未佩戴安全帽和未系安全带的识别准确率较高,分别为 95% 和 93% ,这是因为这两种安全隐患在图像中的特征较为明显,模型容易学习和识别。而对于材料乱堆乱放和电气设备违规使用的识别准确率相对较低,分别为 88% 和 86% ,这可能是由于这两种隐患的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图像特征不统一,给模型的识别带来一定困难。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在施工现场安全隐患识别方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为进一步提高识别性能,可考虑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和数量,优化网络结构,采用更复杂的特征提取和分类方法等。

五、结语

基于深度学习的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图像自动识别技术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利用深度学习强大的图像识别能力,能够显著提高安全隐患排查的效率和准确性,实现实时监测与预警,有效降低施工现场事故风险。尽管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标注的工作量大、模型对复杂场景的适应性有待提高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未来,该技术有望在建筑行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推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为保障建筑施工安全发挥更大作用。建筑企业应积极关注和引入这一技术,提升自身安全管理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文佳 . 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在施工现场安全监理管控中的应用 [J]. 建设监理 ,2025,(04):70-73.

[2] 袁捷 . 建筑工程管理中施工现场安全风险识别与防控体系构建 [A]2025年第三届工程领域数字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C].广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联合会, 广西信息化发展组织联合会 , 2025: 2.

[3] 万鹏伟 , 何江 , 胡飞 . 基于自动识别技术的设备智慧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 [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4,37(12):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