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产教融合、赛教结合的成衣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

王环环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随州市

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对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 服装设计与服饰专业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深度开展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同教学的模式,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模式以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路径,基于“三链互融·四平台互促”的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以产业链需求为原点、教学链能力进阶为主线、课程链内容重构为载体,通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大平台协同赋能,构建“需求—培养—供给”闭环体系。在联合培养的良性循环中,实现政府、学校、行业、企业高质量协同育人的整体目标。

一、改革背景

湖北 51020 产业发展规划中,要将纺织服装打造成 10 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有纺织服装 5G 赋能智慧化生产园区、针织、园服、校服产业的基础,未来以及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当前,高校对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较为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素质,而缺乏符合企业不同岗位要求的新技术和相关实践锻炼,导致人才输出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不高。虽然很多院校已经开展了校企合作,在某些方面体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和企业对接,但是整个过程的融合不够深入,存在不足;产业升级又对服装专业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数字化设计、可持续时尚、快反供应链等;但高校的人才培养缺乏以行业能力为导向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也存在企业、行业参与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比例低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的诉求。

二、《成衣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与服装产业需求结合

由于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交流不畅,合作积极性不高,产教融合的层次较低,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导致高校的实践教学目标依然停留在基础实训中,实践教学目标相对笼统。实践活动中与专业岗位对接不够,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不够,课程教学难以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影响了产业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偏离职业成长规律

服装实践教学体系不够科学完善。具体表现为:①没有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接服装行业、企业不够精准,致使课程体系设置与岗位能力要求匹配度不够,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的问题。②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结构、工艺课程衔接不够科学合理,未将服装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专业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融合,缺乏拓展性、多元化技能训练,不利于与实际企业生产接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③实践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缺乏多样性和选择性,课外实践吸引力不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不足。

(三)实践教学资源短缺,教学成效不显著

相较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操作更加复杂,受实训设备、实践场所和实践教师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受经费条件的制约,存在校内设备一定程度的陈旧老化,实践教学场地不足,开放时间受制约,实践课程数字化资源短缺等问题;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良莠不齐,实践形式固定单一,未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优势,缺少实质性合作,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科研脱节,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创新的需要。在师资队伍方面,虽然院校引进高学历的教师,但很少有教师具有企业长期工作经历或长期挂职实践锻炼的经历,对当前行业发展、产业的实际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对专业的实践问题进行及时、细致地解答,由此很难培养出具有精湛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全面,考核未体现科学性

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实践评价体系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多数以学生最终呈现的成果材料为依据进行总结性评价,教师评价占主要比例且随意性较大,未合理体现自评与互评机制,行业与企业未参与进来。考核侧重平时实训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考核环节侧重个人实践水平,没有全面考核团队协作水平。考核模式不够先进,缺少数字化教与学评价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

三、《成衣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策略

(一)精准定位——明确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应具体明确,并与理论教学培养目标相辅相成。为了实现精准定位,深入践行“三链互融”将产业链需求精准导入积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要求,掌握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发展方向,明确服装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以产教融合为纽带,将企业项目、行业标准引入课堂;以赛促学,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构建“教学—竞赛—产业”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产品链”有效融入“课程链”,服装最终成为商品,按照服装商品开发的流程,以企业项目为载体,打造了从项目引进到项目开发的完整专业教学;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注重通识能力、创新能力、团队交流协作能力、职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可迁移性行为能力、适应及变通力等。

(二)能力本位——模块化重构课程矩阵设计

以产业链驱动,精准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特色和市场需求的岗位能力映射教学,制定出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优化上,对标服装设计师、服装制版师、服装陈列师、色彩搭配师、样衣师、跟单、服装运营管理等岗位技能,重构能力矩阵。重视将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实践能力目标落实到对应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在时间安排上,将实践教学环节对照职业成长规律,按照学期合理划分,分阶段、有梯度地层次化教学。如“三段式”能力进阶,阶段一注重基础能力(设计思维 + 工艺基础),阶段二注重产业能力(企划案 + 成本核算 +3D 设计),阶段三创新整合(品牌孵化 + 商业转化);跨链融合课程包,如:专业核心课《成衣设计》 + 专业拓展课《服装供应链管理》 + 企业课《快反设计实战》。在内容安排上,结合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中国纺织服装职教集团、全国纺织服装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意见,实时捕捉行业和企业发展新动态,将现代服装领域的最新技术创新、最新产品标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实践教学,结合企业专家意见,将职业岗位标准、技能竞赛项目、学科交叉知识引入实践课堂,扩宽学生视野,培育其跨学科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技能,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融入企业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强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成立“时尚产业学院”,企业注资设备,行业提供认证、政府保障用地;塑造开发一支“三师型”(教师 + 企业导师 + 行业大师)团队;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产学研训一体化综合实践平台;联合企业技术骨干, 搭建“区域时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集成面料库、打样中心、专利等服务于一体,实现学生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双赢目的;通过校企合作,打造“校中厂”合作形式,同时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生产线上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实现实习实训体系与产业链的对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依托校中厂和合作企业,专业教师定期深入校中厂、合作企业学习锻炼,了解岗位实际需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组专业教学内容,签订“订单班”协议,学生、教师设计作品达标即纳入企业新品库,按销量分成。深入探索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企业文化进课堂的教育理念,聘请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企业专家做学校的兼职教师,到校对师生进行培训、讲座等提升其专业认知;开展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活动,不仅仅只依赖于班期及名额有限的国培,助力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赛促教,鼓励教师本人或者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级职业技能竞赛、行业赛,将举办历史悠久含金量高的行业赛事纳入质量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竞赛在教学改革中的导向作用,通过竞赛经验总结,弥补教学资源不足,升级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设计更为完善的教学标准和方案,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效果。通过上述措施,政、校、企、行业齐发力培养一支懂技术、会教学、能创新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四)多元开发——拓展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中的实践,如设计版单的绘制、面料二次创造、款式的制版与工艺制作等,专业性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成果直观。针对这些特点,应组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能工巧匠、企业设计师、制版师、样衣师、行业专家、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组成的多元专业评价团队,由教学质量委员会负责指导修订教学管理、课程考核等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进行跟踪并联合评价。多层次评价体现在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依托现有数字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的评价方法。实践前学生通过“智慧职教”、“中国大学生 mooc”、“超星平台”以及虚拟仿真系统等线上平台完成实践任务的预复习、课外资源的学习、课前、课后测验等; 实训过程中小组线下进行方案制定、课堂研讨、项目实施;实训后进行线上测验、线下实训报告、线上线下研讨,“自评”和“互评”的学习反馈等,教师通过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学生完成目标的达成度进行综合评价。多维度评价体现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实训成果和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训过程和熟练程度、规范程度、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学生实训期间的综合表现、实训报告、实训成果等进行过程性评价、按销量成果转化评价等。

四、改革成效与挑战

(一)成效: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企业反馈毕业生“即插即用”;教学成果可视化:竞赛获奖、专利申报、商业转化案例增加;课程吸引力增强:学生兴趣明显提高、参与度显著提高。

(二)未来深化方向

1、 构建“国际行业平台”:引入 WGSN、POP 或碟讯等趋势机构、不定期审批师生参加remière Vision 面料展、时装周、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等,课程对接国内外时装周赛事。

2、开发“微认证集群”: 行业颁发《可持续设计》、《3D 虚拟时装开发》等微证书,嵌入学分银行 。

3. 成立“区域时尚共同体”

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央财支持的实训基地,成立实体化产业学院,企业持股、行业运营、学校教学。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推动中小微企业“智改数转”。在链群协同上狠下功夫。树牢集群发展意识,更好发挥“链长 + 链主 + 链创”三链融合机制作用,推动上下游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实现产业从“点的突破”“链的协同”到“群的跃升”。

五、结语

“三链互融”本质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闭环对接。通过课程重构、实战项目和竞赛孵化,破解了课程与产业脱节的结构性矛盾,“四平台互促”则提供了可持续的资源协同生态。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让课堂成为产业链的研发前端,让企业成为教学链的质量锚点,让政府成为课程链的赋能杠杆,最终培养出“懂设计、通工艺、明市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服装人才为服装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李晓霞 , 何亚男等 . 产教融合视域下多元化校企协同课程模式的探索 [J]. 轻纺工业与技术,2024,53(06):103-106.

[2] 杨嘉鹏 , 黄卉等 .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与实践 [J]. 高教学刊 ,2024,10(11):147-150,155.

[3] 张华 , 肖昆等 .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地球物理学专业为例 [J]. 高教学刊 ,2024,10(18):171-174.

[4] 马媛 . 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实施策略探究 [J]. 产业创新研究,2024,10:196-198.

本文系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赋能汉派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3GB234 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环环,(1984.04),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