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模式比较与路径创新:陕西省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证研究
郭鸿运 秦晓亮
延安大学 西安市第十四中学
引言: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提升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业态逐渐受到关注,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发展体育旅游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振兴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陕西省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本研究选取汉中留坝、延安黄龙和铜川照金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对比分析三地的发展模式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优化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有益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本研究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探讨体育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如农业、文化等的融合发展路径;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分析体育旅游对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 案例分析法
本研究选取陕西省内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地区——汉中留坝、延安黄龙和铜川照金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其体育旅游发展的具体实践,这三个地区分别依托山地生态、冰雪资源和红色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育 +”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对各地发展历程、政策实施、产业布局及社会效应的系统梳理,能够全面把握体育旅游在不同地域背景下的运行机制与现实成效,揭示其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为模式总结与经验推广提供扎实的实证基础。
2. 对比分析法
为深入理解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势与局限,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重点从资源禀赋、政策支持力度、产业融合方式及实际发展成效等方面对留坝、黄龙、照金三地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构建多维度分析框架,识别三地在发展策略、运营机制和可持续性方面的共性问题与差异化特征,进而提炼出影响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为制定因地制宜的优化路径提供科学依据,增强研究的针对性与实践指导价值。
3. 实证数据: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为获取真实、全面的一手资料,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实证方法,面向当地居民和游客发放结构化问卷,重点收集其对体育旅游项目满意度、经济受益情况、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的反馈;对地方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及项目运营负责人开展深度访谈,了解政策执行难点、市场运营逻辑与合作机制设计,通过多主体、多角度的数据交叉验证提升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确保结论具有现实支撑与政策参考价值。
二、三地发展模式对比
(一)汉中留坝
留坝县位于秦岭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山地户外运动资源和生态康养条件,该县将“体育 + 生态旅游”作为核心发展战略,注重自然景观与户外运动的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被列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后,留坝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推广力度,成功打造了一批精品民宿集群,带动了当地居民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延安黄龙
黄龙县地处陕北高原,冬季冰雪覆盖,具备开展冰雪运动的良好条件,近年来黄龙依托国家冰雪运动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体育 + 冰雪经济”,冬季项目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亮点,然而由于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其他季节相对冷清,需拓展新的旅游项目以平衡淡旺季之间的差距。
(三)铜川照金
铜川市照金镇是中国革命老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照金将“体育 + 红色教育”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强调革命传统教育与体能训练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在政策支持下照金提升了本地的知名度,还通过党性教育联动消费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共性困境与深层矛盾
(一)基础设施短板
交通可达性不足是制约三地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延安黄龙,由于地处偏远山区,道路状况不佳,尤其是在冬季降雪期间交通问题更加突出,智慧化服务缺失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各景区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无法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
(二)产业链条断裂
尽管三地在体育旅游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产业链条上仍存在明显短板,比如体育 IP 衍生品开发薄弱,未能充分利用赛事资源打造特色商品;农
产品未形成赛事伴手礼品牌,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将地方特产推向市场,导致潜在收益流失。
(三)主体协同不足
村民参与度低是目前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除铜川照金外其他两地村民参与体育旅游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社会资本引入机制不健全,缺乏吸引外部投资的有效途径,限制了项目的扩展和发展。
四、差异化推进路径设计
(一)留坝模式
为了深化“户外赛事 + 康养度假”链条,留坝应继续发挥其山地资源优势,打造秦岭山地运动国际IP,吸引更多国内外选手参赛,推出高端康养度假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提升整体竞争力。
(二)黄龙模式
为了缓解淡季压力,黄龙可以采取拓展“四季运营”策略,在夏季增设森林马拉松、攀岩等赛事活动,丰富旅游内容,提高全年接待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游客体验。
(三)照金模式
照金应强化“红色研学 + 体育培训”结合,开发青少年军事体育营地,增强体验感和教育效果,利用现有场馆设施开展多样化培训课程,吸引更多学校和社会团体前来参观学习,扩大影响力。
五、政策建议
(一)省级层面
为有效推动体育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省级政府设立“体育旅游乡村振兴基金”,作为专项财政支持平台,该基金应重点向资源禀赋良好但经济基础薄弱的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倾斜,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品牌推广、赛事举办及人才培训等关键环节,通过项目申报与绩效评估机制确保资金精准投放与高效使用,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金运作,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投入”的投融资格局,破解基层发展体育旅游面临的资金瓶颈,提升全省体育旅游发展的整体协调性与均衡性。
(二)地方层面
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差异化、可操作的扶持政策,在土地供给方面优先保障体育旅游项目用地需求,探索点状供地、弹性年期出让等灵活方式,降低项目落地成本;在税收政策上对从事体育旅游开发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所得税、增值税减免或返还优惠,激发投资积极性,应简化审批流程,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行政效率,通过定制化政策供给,增强地方对优质项目的吸引力,推动体育旅游与农业、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增长极。
(三)运营层面
在项目运营中应大力推广“村集体 + 专业公司”合作模式,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鼓励村集体以土地、闲置房屋、自然资源等入股,专业公司负责策划、运营与市场推广,实现资源与资本的有效对接,通过保底分红、利润分成等方式保障村民持续受益,提升其参与感与获得感,建立村民培训机制,提升其服务技能与管理能力,推动本地就业,该模式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还能避免“外来资本主导、本地居民边缘化”的发展陷阱,实现体育旅游的包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
结论:
体育旅游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地域特色资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应注重标准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确保服务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因地制宜 + 标准化服务”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也是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径,陕西省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
参考文献:
[1] 夏美燕 . 民族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 2024, 41(1):65-69.
[2] 季亮 , 唐铭霞 . 全民健身背景下体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探究——以南京市桦墅村为例 [C]// 第五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墙报交流(一).2024.
[3] 董成浩 张晓磊. 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困境与优化路径[J].2025.
此文系2024 年度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研究项目《陕西省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与推进路径》(2024061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