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造纸工艺智能化控制分析
鲁绍涛
370305197610215919
一、引言
造纸工艺涵盖制浆、抄造、涂布等复杂环节(涉及 500+ 工艺参数),传统人工控制模式下,吨纸能耗较智能控制高 12% ,质量投诉率达 3%-5% 。智能化控制通过实时采集关键参数(如纸页定量、水分、灰分),结合模型预测实现自动调节,可使生产波动幅度缩小至 3% 以内,换产时间缩短 40% (从 2 小时降至 1.2 小时)。在高端纸种(如铜版纸、特种纸)生产中,智能化控制能将定量偏差控制在 ±1g/ ㎡(传统模式为
㎡),满足精密印刷需求。随着工业 4.0 推进,造纸企业智能化改造率每提升 10% ,可带动行业利润率提高 1.5个百分点,对实现 “高效、优质、低耗” 生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造纸工艺智能化控制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技术渗透加速: 70% 的规模以上企业在抄造环节部署在线监测系统(定量、水分传感器覆盖率 ⩾90% ), 50% 应用 PID 智能调节(响应速度较传统快 5 倍),30% 引入 MES 系统实现生产数据集成(数据采集频率 ⩾1 次 / 秒) )
控制精度提升:智能化控制使纸页定量标准差从
㎡降至
㎡,干燥温度控制精度达 ±0.5% (传统模式为 ±2% ),高端纸种生产稳定性提升 60% 。
效益初步显现:采用智能化控制的企业,吨纸生产成本降低 8%-10% ,能源利用率提升 12% ,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达 85% (传统人工巡检仅 30% )。
2.2 主要挑战
感知层短板:制浆环节纤维素含量、打浆度等关键参数在线检测覆盖率不足 40% (依赖离线化验,滞后 2 小时以上),制约前端调控精度。
数据孤岛明显: 80% 的企业存在 “设备 - 系统” 数据不通(通信协议不兼容率超 60% ),数据利用率不足 30% ,难以支撑全局优化决策。
模型适应性弱:复杂工况(如原料波动、设备老化)下,控制模型预测准确率降至 70% 以下(设计值为 90% ),需频繁人工干预。
人才缺口突出:既懂造纸工艺又掌握智能控制的复合型人才仅占技术人员的 15% ,系统运维响应时间超 4 小时,影响连续生产。
三、现代造纸工艺智能化控制的核心原则
3.1 全流程协同原则
参数联动调控:建立制浆 - 抄造 - 涂布参数关联模型(如打浆度与纸页强度的映射关系),某一环节波动时,相关参数同步调节(响应延迟 ⩽5 秒),避免局部优化导致全局失衡。
数据贯通:打通 DCS、MES、ERP 系统数据壁垒(数据一致性 ⩾95% ),实现从原料投入到成品出库的全链条可追溯(数据保存期限 ⩾3 年)。
3.2 精准预测原则
模型驱动控制:基于 5000+ 批次生产数据训练的预测模型,提前 15 分钟预判质量趋势(准确率≥ 85% ),变 “事后调整” 为 “事前干预”,减少质量损失。
自适应优化:系统每小时更新模型参数(纳入原料成分、环境温湿度等变量),确保在原料波动 ±10% 范围内仍保持稳定控制(精度衰减 ⩽2% )。
3.3 安全可靠原则
冗余设计:关键传感器(如定量仪)采用 “一用一备” 模式(切换时间 ⩽1 秒),避免单点故障导致控制失效(停机风险降至 0.1 次 / 年)。
权限分级:设置操作、管理、维护三级权限(指令审批通过率 100% ),防止误操作(错误指令拦截率 ⩾99% ),保障生产安全。
四、现代造纸工艺智能化控制的关键技术
4.1 感知与传输技术
在线检测系统:部署近红外光谱仪(纤维素含量检测误差 ⩽0.5% )、激光粒度仪(纤维长度测量精度 ±5μm ),实现制浆环节全参数实时监测(覆盖率提升至 80% )。
工业物联网:采用 5G + 边缘计算(数据传输延迟 ⩽10ms ),连接 2000+ 监测点,确保高速数据采集(每小时处理 10GB 数据)与实时分析。
4.2 数据处理与决策技术
机器学习模型: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质量预测模型(训练样本量 ⩾10 万组),对纸页耐折度、撕裂度的预测误差 ⩽3% ,指导工艺参数优化。
数字孪生系统:构建 1:1 精度的虚拟生产线(物理参数映射误差 <2% ),模拟原料变化、设备调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际吻合度 ⩾90% )。
五、现代造纸工艺智能化控制的应用场景
5.1 制浆环节智能控制
打浆过程优化:通过在线监测纤维长度分布(每 5 秒更新 1 次),自动调节磨片间隙(精度 ±0.01mm ),使打浆度稳定在 ±1∘ ° SR,纤维结合力提升 8% 。
漂白工艺调控:基于臭氧浓度、 pH 值实时数据,智能调整反应时间(误差⩽5 秒),白度达标率从 85% 提升至 98% ,化学品消耗减少 10% 。
5.2 抄造环节智能控制
网部与压榨部:根据纸页定量偏差( ⩾0.5g/ ㎡),自动调节上网浓度( ±0.1% )与压榨压力 (±0.2bar ),脱水效率提升 15% ,纸页干度提高 2 个百分点。
干燥部:采用多段温度智能配比(每段温差控制在 ±1c ),结合水分传感
器反馈,动态调整烘缸转速,能耗降低 12% ,纸页水分偏差 ⩽0.5% 。
六、结论
现代造纸工艺智能化控制通过全流程感知、精准预测与协同调控,可实现生产效率提升 20% 、质量稳定性提高 60% ,显著增强行业竞争力。当前存在的感知不全、模型适应性弱等问题,可通过新型传感器研发(在线检测覆盖率提升至 90% )与数字孪生技术(虚实映射误差 <1% )解决。未来,随着量子点传感器(检测精度达 0.01g/ ㎡)与自主决策 AI(无需人工干预周期 ⩾72 小时)的应用,智能化控制将向 “全域自主优化” 演进,推动造纸行业从 “经验驱动”迈向 “数据驱动”,为高端化、低碳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少桢 , 付晓钰 .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造纸工艺优化管理研究 [J]. 造纸科学与技术 ,2025,44(4):121-124. DOI:10.19696/j.issn1671-4571.2025.04.029.
[2] 周欣悦 , 崔翔 . 传统造纸材料与现代陈设艺术设计工艺的融合实践 [J].华东纸业 ,2025,55(5):69-71. DOI:10.3969/j.issn.1674-6937.2025.05.023.
[3] 王楠 . 传统造纸工艺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实践 [J]. 中华纸 业 ,2025,46(3):87-89. DOI:10.3969/j.issn.1007-9211.2025.0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