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
郭宜冰
淄博市张店区城市建设服务中心
一、引言
建筑施工具有高空作业多、交叉作业频繁、环境变化大等特点,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其中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事故占比超 70% ,每起重大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平均超 500 万元。安全管理通过制度建设、教育培训等手段规范施工行为,风险控制则通过识别、评估与应对风险,将事故发生率降低 40% 以上。传统 “事后处理” 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的安全需求,构建 “事前预防 -事中控制 - 事后改进” 的全流程体系,可使施工企业安全达标率提升至 90% 以上,工期延误率减少 25%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加强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对保障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 “本质安全”的关键支撑。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80% 以上的施工企业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配备专职安全员(配备比例 ⩾1 人 / 50 名工人),安全培训覆盖率达 95% ,较十年前提升 30% 。
技术应用起步: 60% 的大型项目引入视频监控(覆盖率 ⩾80% )、智能安全帽等设备,实时监测作业人员位置与行为,危险区域闯入预警响应时间 ⩽10 秒。
风险评估普及: 70% 的项目在施工前开展风险识别,采用 LEC 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评估风险等级,高风险作业专项方案制定率达 100% 。
2.2 主要挑战
动态风险管控弱:施工阶段风险因素变化频繁(如天气突变、工序调整),静态评估结果滞后性显著,风险更新不及时导致防控失效占比超 40% 。
人员意识短板:一线工人安全培训考核通过率仅 65% ,习惯性违章行为(如未系安全带)发生率达 20% ,人为因素引发的事故占比超 60% 。
技术落地困难:智能监控设备在复杂工况下(如深基坑、隧道)信号覆盖率不足 50% ,数据传输延迟超 30 秒,预警准确率降至 70% 以下。
协同管理不足: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安全责任交叉重叠,信息互通率不足 40% ,隐患整改闭环率仅 60% ,形成管理盲区。
三、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核心原则
3.1 预防优先原则
风险前置识别:在施工准备阶段完成全工序风险普查(覆盖 ⩾95% 的作业活动),高风险工序(如脚手架搭设)识别准确率达 100% ,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
源头管控:对材料进场(如安全帽冲击性能检测)、设备验收(如起重机械载荷试验)实行 100% 查验,不合格品退场率达 100% ,从源头消除隐患。
3.2 动态适配原则
实时风险更新:基于施工进度与环境变化,每周更新风险清单(重大风险每日更新),风险等级评估偏差 ⩽10% ,确保防控措施与实际风险匹配。
分级响应:按风险等级(重大、较大、一般)实行分级管控,重大风险实行 “一险一策”,管控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响应时间 ⩽2 小时。
3.3 全员参与原则
责任全员覆盖:建立 “项目经理 - 班组长 - 作业人员” 三级责任体系,安全责任落实率达 100% ,考核与绩效挂钩比例≥ 30% ,强化责任意识。
培训精准化:针对不同岗位(如电工、架子工)开展专项培训,实操考核通过率 ⩾80% ,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 100%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4.1 制度与组织体系
标准化制度:制定涵盖 10 类以上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关键工序(如高空作业)操作步骤细化至 5-8 步,违规操作界定清晰,执行率≥ 90% 。
组织保障: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比例 ⩾1 人 / 项目),实行 “安全一票否决制”,安全投入占工程造价比例 ⩾1.5% 。
4.2 教育培训体系
分层培训:管理人员侧重风险评估与应急指挥(培训时长 ⩾40 学时 / 年),工人侧重操作规程与自救技能(培训时长 ⩾24 学时 / 年),考核通过率≥ 85% 。
VR 实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高空坠落、坍塌等事故场景,实训参与率⩾90% ,工人风险认知度提升 40% ,较传统培训效果更显著。
4.3 应急管理体系
预案体系:编制综合应急预案与 8 类以上专项预案(如火灾、坍塌),每年演练 ⩾2 次,预案启动响应时间 ⩽15 分钟,救援人员到位时间 ⩽30 分钟。
物资储备:按工程规模配备应急物资(如担架、灭火器),定期检查更换(周期 ⩽3 个月),完好率保持 100% ,满足初期救援需求。
五、建筑施工风险控制关键技术
5.1 风险识别与评估技术
BIM + 风险映射:将风险点嵌入建筑信息模型(BIM),可视化展示高风险区域(如临边洞口),识别效率提升 50% ,遗漏率降至 5% 以下。
物联网监测:在深基坑、高支模等部位部署传感器(监测频率 ⩾1 次 / 小时),实时采集位移(精度 ±0.5mm )、应力数据,预警准确率≥ 90% 。
5.2 实时监控与预警技术
智能穿戴设备:工人配备含定位与报警功能的安全帽,进入危险区域自动预警(响应时间 ⩽5 秒),违规作业识别率 ⩾85% ,提醒准确率提升 30% 。
视频智能分析:通过 AI 算法识别未系安全带、违规动火等行为(识别速度⩾10 帧 / 秒),预警推送延迟 ⩽3 秒,现场处置及时率 ⩾80% 。
5.3 应急处置技术
无人机巡查:在大型项目中采用无人机进行全域巡查(覆盖半径 ⩾1km ),隐患发现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较人工巡查效率提升 6 倍。
应急通信系统:建立独立于公网的应急通信网络,在隧道、地下室等信号盲区实现 100% 覆盖,通话中断率 ⩽1% ,保障救援指令传递。
六、结论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通过预防优先、动态适配与全员参与原则,结合制度建设与技术创新,可使事故发生率降低 40% 、隐患整改率提升至90% ,有效保障施工安全。当前存在的动态管控弱、协同不足等问题,可通过物联网技术与协同管理平台解决。未来,随着数字孪生(虚实同步误差 <5% )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实现 “风险自动识别 - 措施智能推送 - 应急自主响应”的闭环管理,推动建筑施工安全从 “被动防控” 向 “主动预警” 跨越,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 黄震远 .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 [C]//2025 工程技术与材料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
[2] 邢 向 阳 . 建 筑 施 工 安 全 管 理 与 风 险 控 制 研 究 [J]. 建 筑 与 施工 ,2024,3(16):33-35. DOI:10.12417/2811-0528.24.16.015.
[3] 吴发誉 . 持续发展理念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 [J]. 汽车博览 ,2024(8):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