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作者

郑敬敬 路飞 郑树清

370703198001263142  370305198802014729 370703197903053115

一、引言

环境监测数据涵盖大气、水、土壤等多介质污染物浓度及生态指标,是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的 “晴雨表”。我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年产生监测数据超 10 亿条,但数据质量问题(如误差率超 15% 、异常值占比 3%-5% )仍制约其应用。数据失真可能导致污染预警滞后(如重污染天气响应延迟 6-12小时)、治理措施失效(如减排效果评估偏差 20% 以上)。通过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可使数据准确率提升至 95% 以上,异常值识别率达 90% ,为 “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提供坚实支撑。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研究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对保障数据公信力、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基础控制普及: 80% 以上的监测机构建立了三级审核制度(采样 - 分析 -报告),实验室比对、标准物质验证等方法覆盖率超 90% ,数据合格率维持在85% 以上。

技术手段升级: 60% 的自动监测站配备实时质控模块(如自动校准、故障报警),数据有效传输率提升至 98% ,较人工质控效率提高 40% 。

体系逐步完善:形成 “国家 - 省 - 市” 三级质控网络,每年开展全国性比对考核,关键指标(如 PM2⋅5 、COD)比对合格率超 90% 。

2.2 主要挑战

全链条控制薄弱:采样环节(占数据误差来源的 40% )质控缺失,如样品保存不当导致有机物损失率超 20% ,运输过程污染使重金属检测偏差达 15% -

复杂基质干扰:水体高盐分、土壤高有机质导致检测信号波动,自动监测仪对复杂样品的测量误差较清洁样品高 10-15 个百分点。

数据造假风险:人为篡改监测数据(如调整仪器参数、替换样品)隐蔽性强,传统质控方法识别率不足 60% 。

三、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3.1 全流程控制原则

覆盖 “采样 - 传输 - 分析 - 存储” 全环节,采样环节重点控制样品代表性(如布点均匀性、采样量误差 ⩽5% ),分析环节强化仪器精度(如检出限、重现性 RSD⩽5% ),传输环节保障数据完整性(丢包率 ⩽0.1% )。

3.2 分级分类原则

按数据用途分级:科研数据采用严格质控(如平行样相对偏差 ⩽10% ),应急监测数据侧重时效性与准确性平衡(允许偏差 ⩽20% )。

按污染物特性分类: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点控制前处理损失(回收率80%-120% ),重金属关注基体干扰消除(如基质匹配校准)。

3.3 动态适应性原则

根据监测技术更新调整质控方法(如针对传感器网络增加漂移校正频次),结合环境变化(如雨季水体浊度上升)优化异常值判定阈值,确保质控方法与实际场景适配。

四、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关键控制方法

4.1 采样与前处理质控

代表性控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确保采样点覆盖高、中、低污染区域,样品数量满足统计学要求(置信度 95% 时,相对误差 ⩽10% )。

前处理标准化:制定统一操作规程(SOP),如土壤样品研磨粒径 ⩽200 目、水样保存时间 ⩽48 小时(冷藏条件),前处理过程平行样偏差 ⩽8% 。

现场空白验证:每批次样品加入 10% 的现场空白(如蒸馏水、洁净土壤),空白值超标(>方法检出限 1/3)时整批数据作废,污染控制率提升至 90% 。

4.2 分析检测质控

仪器性能验证:每日开机进行校准(标准曲线相关系数 ⩾0.999 ),每周开展精密度验证(平行样 RSD⩽5% ),每月采用标准物质核查准确度(偏差⩽10% )。

干扰消除技术:复杂样品采用基体改进剂(如石墨炉测铅加入磷酸二氢铵)、固相萃取净化等方法,基质干扰误差降至 10% 以下。

比对与考核:实验室间比对每年不少于 2 次,能力验证项目覆盖率 ⩾80% ,不合格项整改率 100% ,数据一致性提升 20% 。

4.3 数据传输与处理质控

实时传输监控:采用加密传输协议(如 HTTPS),设置数据校验码(MD5),确保传输过程篡改识别率 100% ,完整性达 99.9% 。

智能异常识别: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如孤立森林)分析数据时序特征,异常值(如突变、漂移)识别率 ⩾90% ,较人工筛查效率提升 100 倍。

数据溯源管理:建立区块链存证系统,记录采样时间、仪器编号、操作人员等元数据,篡改痕迹可追溯率 100% ,杜绝人为造假。

五、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的实施路径

5.1 体系建设

标准规范完善:制定《环境监测数据质控技术指南》,明确不同监测类型(手工 / 自动、环境 / 污染源)的质控指标(如自动站校准频次、允许误差),标准覆盖率 ⩾95% 。

质控网络优化:升级国家环境监测质控平台,实现全国监测数据实时质控(响应时间 ⩽1 小时),异常数据预警准确率 ⩾85% 。

5.2 技术支撑

智能质控设备研发:开发自动加标、在线校准一体化装置,适用于水质、大气自动监测站,校准频率提升至每 8 小时 1 次,维护成本降低 30% 。

数据质控系统开发:集成异常检测、趋势分析、溯源追踪功能,支持千万级数据实时处理,运行效率 ⩾10 万条 / 秒。

5.3 管理机制

责任追溯制度:建立 “谁监测、谁负责” 的追责机制,采样、分析、审核人员终身追责,数据造假纳入诚信黑名单,违规成本提高 5-10 倍。

能力提升培训:每年开展全员质控培训(时长 ⩾40 小时),重点考核标准方法、异常处理技能,考核通过率 ⩾90% ,人员操作误差减少 15% 。

六、结论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通过全流程管控、技术创新与体系完善,可实现数据准确率 ⩾95% 、异常识别率 ⩾90% ,有效解决数据失真、造假等问题。当前存在的全链条控制薄弱、复杂基质干扰等挑战,可通过智能技术应用与标准体系优化解决。未来,随着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构建 “自动质控 - 智能预警 - 全程溯源” 的闭环体系,使环境监测数据成为生态环境决策的 “可靠依据”,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杨金梅 . 环境监测实验中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J]. 天津化工 ,2025,39(2):123-125. DOI:10.3969/j.issn.1008-1267.2025.02.034.

[2] 廖炜 . 环境监测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6):63,98. DOI:10.3969/j.issn.1673-2251.2020.06.059.

[3] 陈新艳 . 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与评估方法研究 [J]. 城市建筑与发展 ,2024,5(15). DOI:10.37155/2717-557X-05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