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理论在大足石刻中的体现
孙晓辰
四川音乐学院
1.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所谓生活真实就是我们所处的真实、客观的世界中真正发生过的事件、真实出现过的人等等的客观存在,那艺术真实则是高度典型化、审美化的生活真实,是艺术家对真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之后所产生的一个“真实”。我们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在笔者看来是可以阐释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
其实当我们在探究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时,还会由此生发出“真”与“假”,这里的“真”就是真实世界,这个“假”则是艺术家为我们所构造出的一个虚拟世界,而且这“真”“假”之间是有着必然联系的,例如文学作品《红楼梦》,《红楼梦》的写作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是作者曹雪芹将他的经历融合到了他的作品当中,从宏观上看,《红楼梦》整本书描写的就是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的一个过程,而书中的贾家实际上就是作者曹雪芹以自家家族为原型所创作出来的,红学研究者李丹丹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曾提到过这样的一段话:“曹雪芹的个人经历和家族背景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意义不是如一般小说学认为的家世背景是只在文本研究的史料意义上起作用的简单看法,正如本文在阐释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径时,所阐明过的,曹家的家世背景不仅仅是对小说施加外力的所谓“背景”和“环境”,而是指家族史实及作家心理在小说文本中的楔入影响,同时体现在小说繁复精致的审美艺术中……固然不能认同自传说那种混淆历史研究与文学批评,将《红楼梦》视为曹家的历史传记,把红学等同于曹学的偏执路向,但这也不能否认曹家历史对小说内容建构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如果我们认为人、事、物都是特定历史语境的产物的话,那么任何书写与意识其实都不能脱离他赖以呼吸生长的语境,而所谓的“文本的历史性”正是指此,这也是为何除了从审美艺术或思想价值的研究入径之外,历史——传记的研究视角依然必不可少的原因。”[1] 这段话不仅阐释了《红楼梦》的创作与曹家历史之间的关系,更向我们说明了文学的创作是离不开作者当时所处的客观的历史语境的,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可能是变形的、抽象的,是主体意识与历史真实的混合,它是作者思想情感情感的寄托物。从微观上看,《红楼梦》中对人物服饰的细节上的刻画描写更是值得让人深思的,学者贾峰曾对贾宝玉出场时着戏服这个打扮进行了研究,文章中是这样讲的:“为什么要让书中主人公穿戏服呢?邓先生也给出了解释,那就是"要避开清代打扮,让人不认为是本朝事;也不能确写明代的服饰,把宝玉真写成明代人,那似乎更是犯忌。那么把他写成什么样呢?把他戏剧化、吉祥化了,写成世俗吉祥图‘賊麟送子’的样儿”。让书中主人公贾宝玉穿上好看的戏服,一方面是出于政治上避害的考虑,另一方面也符合一般读者对贵族公子的认知经验。”[2] 正是出于对历史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考究,作者曹雪芹才会如此琢磨让人物以何种形象出现,这也是《红楼梦》值得让人反复琢磨,细细品味的原因。笔者通过举例《红楼梦》向大家阐释了艺术作品中的“假中见真”,也大致对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做了解释,下面笔者将浅析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在大足石刻中的体现。
2.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在大足石刻中的体现——牧牛图
牧牛图是在大足石刻的众多造像中较有特点的,从表面上看,牧牛图表现的就是驯服牛的过程,牧牛图全图共有10 组,在每一组中牛的形象皆有所不同,例如第三幅《受制》中牛的形象为“一牛头低足高,跷脚而立,牧童左手扬鞭,右手牵绳,作驱牛下坡状。颂曰:‘芳草绵绵信自由,不牵终是不回头。虽然暂似知人意,放去依前不易收。’”而到了第 7 幅《任运》中对牛的刻画则变成了“一牛向西,两蹄分立,于溪边作饮水状,牛外侧一牧童,左手牵绳,右手指牛而笑。颂曰‘牛鼻牵空鼻无绳,水草由来性自任。涧下岩前无定止 , 朝昏不免要人寻。’”
那么牧牛图所体现的艺术真实和他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呢?大足石刻所表现出的精神内涵大多都是佛教的教义,而牧牛图的高明之处则是在于它在表达佛教的观念时使用了一幅非常世俗化的画面,相较于直接雕刻一座威严佛像矗立在那,牧牛图则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以一种人们熟悉的形式去阐述佛教观点。段文杰曾在《谈大足石刻十大特点》中说:“牧牛图这一块雕刻是幅杰作……这个雕刻不简单。一头牛一个牧童牵着各种姿态,各种性格都表现出来了,最后这头牛躺下了,心情平静,牧童吹个短笛,两个人嘻嘻哈哈,笑起来,各自都很安泰。这是什么?我一看,还没看见那个字,就觉得那个就是禅。它刻得有几句话……这是禅诗,禅的美、禅喻的美,进入了诗。这个牧牛图里头就是刻的这类诗,所以我说它不光是讲牛喻心,然后到了禅喻的境界,到了一种自然无为的心情里头去了。”
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相较于早期的石窟艺术是有着独特之处的,世俗化的造像的是大足石刻的一大特色,例如牧牛图、吹笛女等,雕刻匠人汲取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将宗教思想与世俗生活相融合,充满了人间的生活气息,体现出了生活真实,用艺术的手法去描绘生活中出现的画面。之所以以牧牛图为例是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以牛喻心,把禅表现出来,牧牛图是禅宗造像,更是独一无二的禅宗造像,除了牧牛图的 10 组全图外,在牧牛图与圆觉洞之间,有《无牛人颂》两侧及《明月图颂》,有学者认为“《无牛人颂》与《明月图颂》两幅相连,融为一体,如同天堂和地狱,将天堂地狱衔接的如此天衣无缝,非禅门高手难为也。”这句话更是说明了牧牛图不仅仅是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牧牛的场景。总之,牧牛图是世俗化与宗教相融合的一个非常巧妙的例子,而宗教又或多或少与艺术产生联系,就像我们可以从牧牛图的一些雕刻细节看到一些背后的引申义,这种艺术化处理所表达的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结语
本文主要以大足石刻中的牧牛图为例简单阐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其实当我们在研究一个艺术作品时,我们都绕不开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个话题,笔者认为,艺术真实是无法脱离生活真实的一个存在,就以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来讲,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千里眼顺风耳的青铜面具造像其实是根据古蜀国第一代王蚕丛的面相制作的,在《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这个纵目的意思就是眼珠突出,那么从这点我们不襟会想到青铜面具的独特造形也许就是夸张化了的蜀王蚕丛,那么从这点来看假如蚕丛不是纵目,那青铜面具还会是这样的一个造型吗,当然关于三星堆青铜面具的解释有很多,也许笔者今天所说的这种说法在将来有了新的考古证据后会被推翻,但艺术真实是依托于生活真实的存在这个观点,笔者认为是经得起推敲的。
参考文献:
[1] 李丹丹. 身份·性别·叙事 [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
[2] 贾峰 .《红楼梦》服饰话语研究 [D]. 南京大学 ,2014.
[3] 赵辉志 . 大足石刻《牧牛图》考 [J]. 佛学研究 ,2002(00):359-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