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盟人工智能技术转移的政策协同与机制创新研究
梁鹏
广西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530007 530007
一、引言
在科技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人工智能成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力量。广西凭借独特区位,在与东盟人工智能技术转移合作中地位关键。当前,双方虽有一定基础,但在政策协同和机制运行上仍存挑战。深入探究二者创新路径,对深化合作、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共同繁荣意义重大。
二、广西与东盟人工智能技术转移的基础与现状
2.1 技术资源互补
广西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上稳步前行,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方面成果初显,如广西大学相关团队在特定领域算法优化取得进展。东盟国家技术发展呈现梯度特征,部分经济体在前沿领域积累深厚,另一部分则在应用场景开发上独具优势。这种差异为双方技术转移合作提供广阔空间,广西可向东盟输出成熟应用技术,同时吸收先进前沿技术。 2.2 产业需求契合
广西制造业、农业等传统产业正加速智能化转型,急需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效率、优化流程。东盟各国产业结构多元,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均对人工智能技术有着强烈需求,涵盖智能生产、精准农业、智慧服务等多领域。双方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为技术转移搭建了稳固桥梁,能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产业落地生根。
2.3 合作平台搭建
中国—东盟信息港作为核心平台,已建成 12 条通达东盟的国际陆地光缆,今年底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投运后,数据传输将更高效。此外,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等平台积极推进,集聚技术、企业和人才,为双方技术交流、项目对接、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技术转移的重要载体。
三、广西与东盟人工智能技术转移的政策协同分析
3.1 现有政策梳理
中国—东盟自贸区 3.0 版将数字经济纳入合作框架,为人工智能合作奠定政策基石。广西出台系列政策,如设立 100 亿元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在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优惠。东盟各国也纷纷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从国家层面推动产业发展。
3.2 政策协同成效
政策协同在跨境数字设施联通与企业合作领域成效显著。在跨境数字设施建设上,广西与东盟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共同推进人工智能算力集群建设。例如,通过整合双方数据中心资源,搭建起分布式算力网络,有效提升了区域内数据处理的速度与规模,为人工智能算法训练、大数据分析等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目前,该算力集群已成功应用于跨境电商的智能物流调度,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实时处理与精准预测,大幅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在企业合作层面,区域内企业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在物流数据跨境流动方面,建立了统一的数据传输标准和安全共享机制,保障了物流信息在不同经济体间的顺畅传递。
3.3 政策协同问题
当前广西与东盟人工智能技术转移的政策协同面临诸多阻碍。从协调机制来看,各方在制定人工智能政策时,多以自身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等利益为核心,缺乏对区域整体发展的统筹规划。这导致政策目标和实施路径存在差异,在跨境数据流动、技术标准制定等关键合作环节难以达成共识,使得政策协同难以有效推进。而在政策细则方面,数据跨境流动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尤为突出。不同经济体对数据出境的监管要求、数据隐私保护标准各不相同,企业在进行技术合作时,需花费大量成本满足各方复杂的数据合规要求,增加了合作难度。
四、广西与东盟人工智能技术转移的机制创新路径
4.1 构建统一协调机制
当前,广西与东盟在人工智能技术转移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各方政策各自为政,导致资源分散、合作效率低下。因此,成立中国—东盟人工智能技术转移协调委员会迫在眉睫。该委员会应由各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代表组成,其中政府部门负责宏观政策引导与监管,行业协会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作用,科研机构则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协调委员会将承担统筹政策制定的重任,通过整合各方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制定出符合区域整体利益的统一政策框架,消除政策冲突与壁垒。在项目推进方面,委员会将建立项目库,对各方申报的技术转移项目进行评估筛选,集中优势资源支持重点项目,避免重复建设。
4.2 完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
在广西与东盟人工智能技术转移合作中,合理的利益分配与有效的风险共担是保障合作长期稳定的关键。建立基于技术价值、市场贡献等多因素的利益分配模型,需要综合考量技术研发投入、技术在市场中的应用价值、企业市场拓展能力等要素。例如,对于技术研发方,可根据其投入的资金、人力成本以及技术创新性等确定收益比例;对于市场拓展方,依据其开拓市场的规模、客户数量等进行利益分配,确保合作各方在技术转移中都能获得合理收益,避免因利益失衡导致合作破裂。同时,设立风险共担基金是应对合作风险的有效手段。该基金由参与合作的企业、政府按一定比例出资组建,当出现技术研发失败、市场需求突变、政策变动等风险时,可动用基金对受损方进行补偿。比如,若因某方政策调整导致项目停滞,风险共担基金可用于弥补企业前期投入的损失,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合作稳定性,让各方更有信心参与到人工智能技术转移合作中来。
4.3 强化人才交流与培养机制
人才是推动广西与东盟人工智能技术转移的核心要素。深化高校间人工智能专业联合办学,能够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广西的高校可与东盟知名高校合作,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将国际前沿的人工智能理论与实践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展学生交换、联合培养项目。学生在不同的高校学习交流,既能拓宽国际视野,又能接触到多元的学术思想,提升专业素养。建立企业人才双向挂职锻炼机制,为企业人才提供实践经验交流的平台。广西的人工智能企业技术人员可到东盟企业参与实际项目,了解当地市场需求与技术应用场景;东盟企业人才也能到广西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研发模式,促进双方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合。
五、结论
广西与东盟在人工智能技术转移上具备坚实基础与广阔前景。通过优化政策协同,构建创新机制,解决现有问题,能有效促进技术高效转移,推动区域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未来,双方应持续深化合作,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中,携手共进,实现互利共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开宇 . 人工智能产业投资激励与行业发展突破政策研究 [J]. 财经界 ,2024,(26):21-23.
[2] 刘勉, 何潍涛, 刘鲁宁, 等. 数字技术赋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基于重庆市“政策智能”的探索 [J]. 电子政务 ,2025,(05):58-73.
[3] 宋林飞 , 潘文翔 . 中国人工智能政策全面布局抢占先机 [J]. 河海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26(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