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与控制措施

作者

张慧 荆娜 荆浩

1.370304198702065127 2.370321198607043022 3.370321199503073037

一、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期(平均 1-3 年)会产生扬尘(TSP 浓度超国标 3-5 倍)、噪声(峰值达 90dB)、固废(每万平方米产生 50-100 吨)等环境负荷,若控制不当将导致周边 PM2.5 浓度上升 20%-30% 、土壤重金属累积超标 10%-15% 。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可识别 80% 以上的潜在污染风险,结合控制措施使污染排放减少 60%-70% ,周边居民投诉率降低 50% 。传统评价存在 “重审批轻管理” 倾向,措施落实率不足 60% ,而现代评价与智慧监控结合可使控制措施执行率提升至 90% 。在 “双碳” 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与控制体系对减少工程生态代价、推动绿色建造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评价体系完善: 70% 的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覆盖大气、水、声、土壤等要素,评价指标达标率提升至 85% ,较十年前提高 30% 。

技术应用深化: 60% 的项目采用环境影响预测模型(如大气扩散 ADMS 模型),预测精度提升至 ±10% ,为措施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监管力度加强: 50% 的地区引入第三方监测(频次 ⩾1 次 / 周),超标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 24 小时,违规处罚率达 100% 。

2.2 主要挑战

评价针对性不足: 40% 的报告套用模板,对特殊区域(如自然保护区、居民区)的差异化评价不足,措施适配率仅 60% 。

动态评估缺失:施工阶段环境影响实时跟踪率不足 30% ,临时变更工序(如夜间抢工)的新增污染未纳入评价,超标风险增加 25% 。

数据可信度低: 20% 的监测数据存在造假(如扬尘浓度篡改),手工记录误差率超 15% ,影响评价结论科学性。

三、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原则

3.1 全周期覆盖原则

阶段衔接:覆盖 “施工准备 - 施工期 - 竣工后” 全阶段,施工期评价每 3 个月更新 1 次,临时工程(如便道)环境影响纳入率 100% 。

要素协同:大气、水、声、生态影响评价权重按污染贡献分配(大气占比40% 、噪声 25% 、水 20% 、生态 15% ),避免单一要素主导。

3.2 敏感保护优先原则

分区管控:对环境敏感区(如学校、医院)设置 50-200 米防护距离,评价标准严于国标 20%-30% ,施工时段限制(如禁止早 6 点前施工)。

生态红线:避开生态保护红线区(避让率 100% ),邻近区域施工生态补偿措施到位率 ⩾95% ,如植被恢复面积 ⩾ 破坏面积 1.2 倍。

3.3 可操作性原则

措施量化:控制指标细化至可监测值(如扬尘 TSP⩽0.5mg/m3 、噪声⩽70dB ),责任落实到班组(考核覆盖率 100% ),避免模糊表述。

成本平衡:控制措施增量成本≤总造价 2% ,优先采用低成本高效方案(如围挡喷淋比雾炮机节水 30% ),兼顾环保与经济性。

四、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4.1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污染:预测扬尘(施工机械排放占比 60% )、废气(焊接烟尘浓度超国标 5 倍)扩散范围,评价对周边 PM2.5 的贡献值(限值 ⩽0.05mg/m3 )。

噪声影响:按施工阶段(土方、结构、装修)预测噪声源强(土方阶段最高),评价对 200 米内居民区的超标时长(昼间 ⩽2 小时 / 天)。

水环境污染:核算施工废水(SS 浓度达 500-1000mg/L )、生活污水排放量,评价对周边水体(如河流、地下水)的 COD、氨氮贡献。

固废与土壤:估算建筑垃圾(可回收率 70% )、生活垃圾产生量,评价弃土堆放对土壤压实、重金属累积的影响(限值≤土壤背景值 1.2 倍)。

4.2 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价

生态破坏:评估植被清除(每万平方米破坏 100-300m2 )、地形改变对动植物栖息地的影响,水土流失量(施工期较自然状态增加 5-10 倍)。

社会影响:评价施工交通拥堵(延误率 ⩽20% )、临时占地对周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敏感人群(老人、儿童)投诉风险。

五、建筑工程环境影响的控制措施

5.1 污染源头控制

扬尘治理:围挡高度 ⩾2.5 米(封闭率 100% ),裸土覆盖(密目网覆盖率100% ),车辆冲洗(带出泥砂量 ⩽5μ/ 辆),TSP 在线监测(超标自动喷淋)。

噪声控制:选用低噪声设备(如电动挖掘机比柴油机型降噪 15dB),高噪声工序设置声屏障(插入损失 ⩾20dB ),夜间施工(22:00-6:00)许可率⩽10% 。

5.2 过程与末端治理

废水处理:施工废水经沉淀池(三级沉淀)处理(SS 去除率 ⩾80% )后回用(利用率 ⩾70% ),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

固废管理:建筑垃圾分类率 ⩾80% (可回收物占比 ⩾30% ),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清运及时率 100% ),危险废物(废油、涂料)单独存放(合规率100% )。

5.3 生态修复与补偿

植被恢复:施工结束后 3 个月内完成绿化(覆盖率 ⩾90% ),选用乡土物种(占比 ⩾80% ),生态恢复效果持续监测(1-3 年)。

水土保持:边坡防护(喷播绿化、挡墙)到位率 100% ,排水系统(截水沟、沉沙池)完好率 ⩾95% ,水土流失控制比 ⩾1.0 。

六、结论

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与控制措施通过全周期评估与精准治理,可使污染排放减少 60% 、生态破坏降至最低,有效平衡建设与环保。当前存在的评价形式化、措施落地难等问题,可通过智慧监测(如物联网实时监控)与信用挂钩(环保绩效纳入招投标)解决。未来,随着碳足迹评价(施工碳排放核算误差<5% )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融合,将形成 “评价 - 控制 - 修复 - 补偿”完整体系,推动建筑工程从 “达标排放” 向 “生态友好” 升级,为建筑业绿色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 韬. 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与管理[J]. 工程技术研究 ,2024,6(21):22-24. DOI:10.12417/2705-0998.24.21.008.

[2] 皇甫建飞 . 胜利电厂环境影响评价与控制体系研究 [J]. 城市建筑 ,2016(5):324-325. DOI:10.3969/j.issn.1673-0232.2016.05.291.

[3] 陈梅芳 .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环境管理的措施探析 [J]. 建筑设计管理 ,2012(4):35-36,50. DOI:10.3969/j.issn.1673-1093.2012.0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