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二级公路基层病害诊断与处治方案优化

作者

张铁

渭南市公路局潼关管理段 714399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二级公路通车里程的逐步增加,其结构功能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基层病害频发,已成为影响路面结构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相比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在建设初期设计标准相对较低,基层材料选择与施工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后期维护投入不足,使得基层病害更易发展蔓延。因此,及时诊断病害类型、准确分析成因、科学选择处治方案,是确保道路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

二级公路基层常见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1.1 常见病害类型分类

二级公路基层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常出现多种结构性病害,主要包括脱层、裂缝、翻浆和沉陷等类型。脱层是指基层与上面层之间因粘结力不足或施工缝处理不当导致的结构脱离,易引发面层断裂和局部塌陷;裂缝则包括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状裂缝,通常由基层干缩、温度应力变化或结构沉降引起;翻浆多发生在雨季,是由于地下水渗透到基层,使细颗粒上浮,结构失稳;而沉陷则是由于基层压实不均、土质松软或荷载集中,导致局部或整体结构下沉。这些病害往往相互影响,若不及时处治,会进一步加速路面退化。

1.2 病害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基层病害的形成源于多种内因与外因交织作用。内因主要包括设计阶段结构组合不合理、材料选择与配比不当、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等因素,如未严格控制基层压实度、水泥剂量等参数,容易为后期病害埋下隐患;外因则包括自然环境变化如雨水侵蚀、气温骤变、冻融循环以及交通荷载的反复作用,尤其是重型车辆对结构层的持续碾压,会加剧应力集中与疲劳破坏。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基层结构性能下降,最终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路面病害。

1.3 区域环境与材料质量对病害影响分析

区域环境条件与所使用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基层病害的发生频率与发展趋势。在高温多雨或冻融频繁地区,道路结构需具备良好的排水性与抗冻性,否则基层易因含水量变化剧烈而出现翻浆或冻胀破坏;而在高地下水位地区,若未采取有效的隔水层或排水系统,基层将长期处于湿润状态,极易造成脱层与沉陷。此外,材料质量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如集料级配不合理、水泥掺量不足或稳定剂性能波动等问题,均会削弱基层的承载能力与耐久性,从而缩短道路使用寿命。因此,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选材,并严格控制原材料及施工质量,以提高病害防控能力。

二、典型病害处治技术及适用性分析

2.1 表层修补与局部换填技术

表层修补与局部换填技术主要适用于病害范围小、结构整体尚完整的基层损坏情况,如轻微裂缝、脱层或局部翻浆。这类技术通常采用铣刨旧结构层、清除病害区域后重新填筑新材料,或对裂缝部位进行开槽填缝处理,施工周期短、成本较低、干扰较小,适合快速响应和过渡性养护。该技术的关键在于病害边界识别准确、基层结合处理充分,能有效延缓病害扩展,但对于深层或大范围病害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2 稳定处理与加固加铺技术

稳定处理与加固加铺技术适用于基层强度下降但尚具一定承载能力的中等病害路段。常见方法包括水泥或石灰稳定处理、化学固化剂改良、以及设置加筋层或加铺结构层来提升整体抗变形能力。通过搅拌处理或结构叠加方式增强基层稳定性,不仅可以提高路面强度与耐久性,还可延长道路使用寿命。该类技术施工相对复杂、时间较长,通常适用于交通量较大或需提升结构等级的路段,对施工组织与材料控制要求较高。

2.3 全面翻修与结构重构技术

当基层病害范围广泛且伴有严重沉陷、翻浆、强度丧失等结构性破坏时,需采用全面翻修与结构重构技术进行彻底整治。该类方法包括全断面挖除原基层材料、重新进行地基处理和分层结构重建,也可结合地基加固措施如碎石桩、土工格栅、固化注浆等工艺提高整体承载性能。虽然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费用高,但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病害反复发生问题,确保道路长期稳定运行,适用于重载交通道路或病害历史频繁路段的彻底治理。

2.4 各技术适用条件、优劣比较与工程实例分析

不同病害处治技术应结合实际病害类型、发展程度、交通等级及地质条件综合考虑。表层修补技术适合轻度病害,优点是成本低、施工快,缺点是治标不治本;稳定加固适用于中度病害,能有效提升结构承载能力,但对材料和施工要求高;全面翻修虽然成本高但治理彻底,是根治重度病害的首选。例如在某二级公路项目中,局部裂缝采用填缝 + 加罩层处理取得良好效果,而另一段翻浆沉陷严重的路段则通过全段重构实现结构性能恢复。

三、处治方案优化策略

3.1 综合诊断成果与交通需求制定分类处治方案

基层病害的处治应以科学诊断为基础,结合交通运行特征进行差异化设计。通过 FWD、雷达、钻芯等手段获取的结构状况数据,可精准掌握病害位置、类型与严重程度。同时,应统筹考虑路段交通量、通车等级及功能定位,将病害区段划分为轻微、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分别对应采取表层修补、稳定加固和全面翻修等不同技术路径,实现“轻病轻治、重病重治”,以达到处治效果最优化与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统一。

3.2 多方案对比分析与经济性评价

针对同一路段可能存在多种可选处治方案,必须通过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双重评估来优选最优方案。技术方面可从施工周期、结构适应性、耐久性等角度进行分析;经济性方面应开展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综合考虑初期投资、后期养护频率、交通中断带来的社会成本等因素。在多方案比较基础上,选择技术成熟、投资合理、长期效益优的方案,确保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实现最优道路养护效益。

3.3 材料与工艺创新在病害修复中的应用探索

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引入为病害修复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例如,采用高性能水泥基注浆材料可有效封闭脱空、裂缝,提升结构整体性;利用纤维增强稳定土、泡沫混合轻质材料等新型基层材料能提高抗裂、抗沉降能力;冷再生、微表处等环保高效的施工工艺,不仅缩短工期,还能降低碳排放和施工扰动。

3.4 施工组织优化与质量控制建议

优化施工组织是保障病害修复效果与交通畅通的关键环节。首先应制定详尽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排施工时段与工序,避免交通高峰与雨季施工。对于半幅施工路段,应设置清晰标志和引导系统,确保行车安全。质量控制方面,要从源头抓起,包括材料进场检验、压实度与含水率控制、分层碾压质量验收等,同时配备第三方监督与智能监测手段进行全过程质量追踪。施工与管理同步优化,才能实现修复工程的高效、高质、高安全运行。

结语

二级公路基层病害治理需要多学科、多手段协同开展。只有通过科学诊断手段识别病害本质,精准匹配处治技术,才能实现经济、环保、持久的治理效果。本文提出的优化策略与技术路径,结合实践案例验证其可行性,为类似病害修复提供了系统参考。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材料创新与智能检测技术的集成应用,提升我国二级公路整体运行性能与养护效率。

参考文献

[1] 交通运输部 .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 JTGT H20-2011.

[2] 高建 . 道路病害识别与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J]. 交通科技 , 2020(3): 33-37.

[3] 李明 , 张涛 . 二级公路基层稳定处理技术应用探讨 [J]. 中国公路学报 ,2021(5):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