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德育的实践路径优化策略

作者

任美红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梁宝寺镇中心小学 272404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愈发受到重视,其与小学德育的融合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德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深入研究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德育的实践路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劳动情境,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劳动情境的创设是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德育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劳动实践中。

校园劳动情境的创设是基础。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资源,如花坛、菜园、清洁区域等,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活动,让他们亲手种植花草树木,定期浇水、施肥、修剪枝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还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乐趣,增强对校园环境的爱护意识。同时,学校可以划分班级清洁区域,让学生负责日常的清洁工作,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家庭劳动情境的创设同样重要。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可以引导家长为学生创设家庭劳动情境,如布置家务任务,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如整理房间、洗碗、扫地等。家长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制定合理的家务劳动清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通过家庭劳动,学生能够学会自理生活,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也能增进亲子关系。

二、融入课程教学,夯实劳动教育基础

课程教学是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课程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劳动教育的熏陶。

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与劳动相关的课文,如《劳动最光荣》《小马过河》等,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如计算劳动报酬、测量劳动场地等,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描绘劳动场景、设计劳动工具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培养他们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开设劳动教育专门课程是补充。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设劳动教育专门课程。课程内容可以包括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等方面。例如,通过讲解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劳动安全知识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通过介绍劳动模范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烹饪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劳动能力。

三、开展主题活动,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主题活动是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德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劳动主题活动,能够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举办劳动节主题系列活动是重要契机。在每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劳动主题活动。例如,举办劳动知识竞赛,让学生了解劳动法规、劳动历史等知识;组织学生参观劳动模范展览馆,学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开展劳动技能比赛,如包饺子比赛、手工制作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组织社区服务主题实践活动是拓展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如为社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为社区居民进行环保宣传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社区服务活动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家校协同育人,拓展劳动教育空间

家校协同是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德育的重要保障。通过家校合作,能够拓展劳动教育的空间,形成教育合力。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是前提。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群等方式,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向家长传达劳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教师可以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同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劳动情况,共同探讨学生劳动教育的改进措施。通过家校沟通,能够增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其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劳动教育中来。

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是关键。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例如,举办亲子劳动实践活动,如亲子种植活动、亲子手工制作活动等,让家长和学生在活动中共同体验劳动的乐趣,增进亲子关系。同时,学校可以邀请家长担任劳动教育志愿者,协助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如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分享劳动经验等。通过家校合作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五、融入校园文化,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德育的重要支撑。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能够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是基础。学校可以在校园环境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如设置劳动文化长廊,展示劳动模范的图片和事迹;在教室布置劳动主题墙报,张贴学生劳动实践的照片和作品;在校园广播中播放劳动歌曲、劳动故事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劳动的氛围,增强对劳动的认同感和尊重感。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是补充。学校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如举办劳动文化节,开展劳动主题演讲比赛、劳动主题征文比赛等活动;设立劳动之星评选活动,表彰在劳动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劳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教育氛围,使劳动教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德育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创设劳动情境、融入课程教学、开展主题活动、家校协同育人、融入校园文化等实践路径的优化策略,能够使劳动教育与小学德育有机结合,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教育目标。小学德育教师应积极探索实践路径,不断创新优化策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高 敏 . 在 小 学 劳 动 教 育 中 渗 透 德 育 的 思 考 与 实 践 [J]. 吉 林 教育 ,2025,(16):80-82.

[2] 周 云 . 在 小 学 劳 动 教 育 中 渗 透 德 育 的 思 考 与 实 践 [J]. 华 夏 教师 ,2023,(09):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