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微更新项目的园林植物类课程实践模式研究
陈取英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 201699
摘要: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植物类课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植物类课程实践系统化,综合考虑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实践活动、探究实践模式,对应工作岗位内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质量。以社区微更新项目为载体,对标职业能力要求,形成实践项目开展模块化教学。这是植物类课程实践模式的一种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开展植物类课程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类课程;实践;社区微更新;模块化
基金资助:2024年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社区微更新项目的植物类课程实践模式研究(JY6-0000-24-20)”
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水平,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并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要求。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园林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研究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模式可以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实践项目、制定实践实施策略、优化考核评价方案,对提升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园林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在不同的院校的园林类专业中,植物类课程各有所不同。整体按课程类别和能力目标来划分,可分为园林植物生长与繁育、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以及种植施工与养护三大模块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术技能培养。
1.1课程设置
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植物生长与繁育类:《园林植物基础》《园林植物环境》《园林苗木生产与经营》等;植物识别与应用类:《园林树木》《园林花卉》《植物造景》《花艺制作》《盆景制作》《室内植物装饰》等;种植施工与养护类:《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保护》《草坪建植与管理》等。分别通过专业基础课、核心课、拓展选修课形式,培养专业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不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基本相似,各个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特色,拓展选修方向不同,农林类院校植物类课程通常为优势课程。
1.2实践教学
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是课程开展的重要部分,针对性的研究如植物的认知、种植设计以及植物养护实践等[1-2];通过长效花境营造、微景观设计等项目组织实践教学[3-4];植物类课程模块化、实践体系构建以及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等[5-6]也体现了各个院校开展的实践教学研究和探索。也反馈出实践活动中存在仍需解决的问题,如各个课程实践活动相对独立,缺乏联系,部分课程之间还存在重复交叉的内容,从而导致知识技能结构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等一些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也体现在学生初期进入企业进行岗位实习中不能马上满足岗位需求的这一现象。相关的研究表明园林类企业岗前培训,学生在岗位上从跟进的项目中自我学习的有41.35%,师徒形式培训的有66.35%,公司统一组织安排的有44.23%[7]。究其原因主要体现专业基础不扎实不能直接对应岗位需求进行迁移应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对接困难、动手能力不强;团队合作、协作能力有待提高[8]。
将植物类课程以真实的岗位任务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同时整合到一个项目中开展教学,更符合行业岗位中综合的技能需求,提前进入工作岗位模式,可为步入工作岗位做好对接准备。
2社区微更新项目概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增强,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强调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其中绿色社区行动旨在通过绿色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提升社区环境质量,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9]
2.1社区微更新项目内容
绿色社区的建设中常见的形式是社区内小环境的微景观提升,项目涉及对社区内的绿化区域进行整治和美化,包括种植花草树木、改善土壤质量、铺设草坪等,以提升社区的绿化覆盖率和生态环境。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微更新项目的设计与维护,通过认领绿地、参与种植和养护等活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社区自治能力等。
2.2社区微更新项目现状
社区微更新项目通常规模较小,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整体以景观改造提升、植物微景观营造为主。已实施的社区微更新项目中,遇到的比较多的问题是不能保证持续的资金支持,如上海长宁区的“生境花园”虽成为“全球典型”,同样也存在此类问题。在低投入的情况下,可以和非盈利为目的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相关合作,这些项目作为学校教学实践项目,成为学生实训的任务开展。除了建设初期的合作,后续的养护也可以成为学生实践的对象,将整个项目作为学生岗前实践的载体。
3社区微更新项目教学实践——以中山文化苑微更新项目为例
3.1项目背景
中山文化苑微更新项目位于中山文化苑小区小花园内,通过社区全力打造“睦邻家·三园里”社区品牌,优化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达到“睦邻共享”的美好愿景。社区计划引导居民走出家门,扩大居民参与,一起打造出大家心中的梦想花园。在社区的小游园内增加一组植物景观,提升景观效果、改善社区环境,同时能成为居民争相“打卡”的社区新地标,提升大家对自治项目的认同感,形成符合社区需求和居民意愿的公共环境。
3.2项目实施
3.2.1前期准备
工作内容:现状调研包括环境条件、土壤状况等,完成表格记录、现状草图记录(包括场地尺寸);社区打造需求调研、社区居民偏好调研,完成访谈问题记录。实践要点:环境条件对应植物选择的影响、土壤状况是否适合植物生长、重点考察居民对于景观提升的偏好。教师引导,观察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学生主导完成。
3.2.2方案设计
工作内容:针对小区花园位置,以花境类植物景观为主要的设计形式。选择抗性强、适应良好、低维护的植物为主,形成四季有景可赏的植物小景,并搭配有一些摆件小品。实践要点:植物材料认知及生长习性了解,如何组合搭配植物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效果,同时考虑后期养护工作内容,需要在实践项目中进行成长。企业导师参与,引入行业方案设计工作流程和设计规范,共同完成方案设计模块。
3.2.3种植施工
工作内容:整地、土壤改良、按图纸进行定点放样、摆苗、定植灌木,种植草本植物,场地清理等。实践要点:图纸的识读和理解、放样方法、苗木认知、苗木栽植等。教师示范指导,加强施工工艺流程和操作的规范性,学生和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实践。
3.2.4后期养护
工作内容:浇定根水、栽后修剪、扶持等;第二年春天补充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增加季相景观;植物修剪;肥水管理。实践要点:不同植物、不同季节的养护要点,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项目中记录、总结,与社区志愿者共同完成日常养护工作。
此次微更新项目,全体学生通过相关专业课程重点参与了种植施工过程,部分学生参与到方案设计和后期养护中。涉及到的课程理论和技能主要包括:植物生长环境;植物识别;植物小景设计;花灌木、草本花卉、观赏草的种植施工及养护;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教师和企业导师、社区居民共同参与设计、实践和相关评价等环节。
4微更新项目和植物类课程实践融合模式
4.1实践教学安排
朱晓霞[10]提出在园林课程体系重构中,植物类课程作为单元设置在多方向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教育平台,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需求。通过社区微更新的项目教学实践也表明,企业实际项目放入某门课程中进行,只是参与了项目流程中的某一环节,参与企业完整项目流程需要教师跨班级跨年级进行参与,对于项目开展、教学安排都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将真实项目的参与、对真实工作情境的体验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安排,可以确保项目流程参与的完整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
4.2实践项目开发
参照社区微更新项目流程,包括前期准备-方案设计-苗木采购-现场施工-后期维护等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了植物类课程中的园林植物环境、植物造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保护等课程。将微更新项目开发为教学项目,对应相关职业能力目标形成实践教学模块。
现场调研与土壤改良模块:包括原有植物记录、生境条件(土壤、水分等);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包括苗木市场考察、苗木采购、案例收集、植物种植设计;园林种植施工模块:包括不同类型植物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流程等;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模块:园林植物的日常养护技术(浇水、施肥、修剪)、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见表1。
4.3实践教学实施
充分高效利用实景化教学场景,以项目基地为实践操作场地,形成实景化教学场景,开展直观化教学活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项目基地条件的分析、项目企业导师行业操作要求的引入、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的分析等都是真实工作场景和岗位需求的真实情境体验。学生从项目启动参与整个流程,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旁引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导者,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头脑风暴等激发对项目的参与度。通过真实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对园林植物类课程相关职业能力。
4.4实践教学考核评价
引入企业导师、社区居民参与,加强企业岗位需求对应的技术技能培养,以实际项目的满足对象作为评价方。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根据项目环节,每个环节进行实践过程和阶段成果的评价,评价方式上根据不同环节进行,如项目前期调研企业导师参与评价引入对项目整体把控行业要求,让学生对项目实施建立相关概念;方案设计阶段,如社区微更新项目则居民以甲方身份进行评价等等。通过过程评价,激励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的职业能力发展,引导教师教学。
5结语
将植物类课程涉及到的核心能力,整合到一个教学项目若干模块进行教学,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项目实施,能够更加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对接岗位需求,更快的上岗。社区微更新项目因为项目小周期短,从植物景观营造和维护为主的项目需求看,是很好的植物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载体。同时社区微更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和投入现状的矛盾,和高校合作开展项目,也是社区微更新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旭东,吴岩,方林牧,李红光,李虎.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以园林花卉实践教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2,40(5): 52-56
[2][1]刘玮,邓光华,张微微,等.“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植物栽培类课程教学改革浅议——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1):276-279.
[3]唐茜.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情境的创建——以长效混合花境的营造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11): 194-199
[4]冯璐;林轶南;汪军;.基于多尺度营造实践的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风景园林,2020(S2):49-54.
[5]赵彦博,孙明阳.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模块化研究[J].高教学刊,2017,(18): 73-74,77
[6]王静,李芳辉,李小梅,杜曲,谢秋兰.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4,(3): 144-148
[7]徐洪武,许信旺,戴启培,方宇鹏.“岗课训赛”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以高职园林类专业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7): 80-83
[8] 杜淑辉,胡晓艳,田旭平,等.新农科背景下园林植物类课程PBL教学模式构建[J].智慧农业导刊,2022,2(22):117-119.
[9]刘建军,王有鹏,刁小明,等.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城市微更新热点及趋势研究[J].新建筑,2023,(06):4-9.
[10]朱晓霞.“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重构 ——以甘肃农业大学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为例[J].现代园艺,2023,46(7): 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