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研究

作者

周阳 陈飞

37030319870223705X 370303198509037013

一、引言

环境空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中 PM2.5 因粒径小、易吸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多环芳烃),可深入肺部引发健康风险(WHO 数据显示,长期暴露可使肺癌发病率增加 15% )。我国 PM2.5 年均浓度已从 2015 年的 50μg/m3 降至 2022 年的 29μg/m3 ,但复合型污染特征显著,污染源涵盖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扬尘等,单一源类贡献占比常低于 30% ,增加了治理难度。来源解析通过定量识别各污染源贡献比例(如燃煤占 20‰ 30% 、机动车占 25%-35% ),为靶向减排提供依据。在 “蓝天保卫战” 深化阶段,研究来源解析方法,对提升污染治理精准度、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方法体系多元:受体模型(如 CMB、PMF)应用占比超 70% ,通过颗粒物化学组成反推来源;源排放清单法辅助验证,二者结合使解析结果可信度提升至 80% 以上。

技术应用升级:在线源解析设备(如气溶胶化学监测仪)实现小时级数据输出,较传统离线分析效率提升 10 倍,可捕捉污染过程动态变化。

精度逐步提高:通过碳同位素、单颗粒质谱等技术,源类识别从 6-8 类扩展至 10-12 类,主要源贡献误差控制在 ±5% 以内。

2.2 主要挑战

复合型污染解析难:二次颗粒物(如硫酸盐、硝酸盐)占 PM2.5 比例超50% ,其前体物( SO2 、 NOx )来源复杂,溯源误差达 10%-15%

源谱时效性不足:污染源排放特征随工艺升级变化(如机动车国六标准实施后尾气成分改变),源谱库更新滞后导致解析偏差超 10% 。

时空分辨率有限:传统方法以月或季度为单位,难以解析突发性污染(如秸秆焚烧)的小时级来源变化,应急响应支撑不足。

数据融合度低:受体模型与扩散模型结果一致性仅 60%-70% ,缺乏统一校正方法,影响决策可信度。

三、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主要方法分类

3.1 受体模型法

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基于 “受体颗粒物组成 Σ=Σ 源排放组成加权和”原理,需已知源谱,适用于稳定排放源(如工业、扬尘),解析速度快( <24 小时),但对二次源识别能力弱。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无需预先设定源谱,通过数学迭代分解数据矩阵,可识别未知源(如新型污染源),在复杂污染区域应用率超 60% ,但计算耗时较长(1-3 天)。

3.2 源排放清单法

基于活动水平与排放因子,核算各源类排放量(如吨 / 年),结合扩散模型估算贡献比例,适用于宏观源解析(如区域尺度),但依赖数据准确性(排放因子误差可能达 20% )。

3.3 同位素与单颗粒分析法

碳同位素技术( 13C/12C ):区分生物质燃烧与化石燃料燃烧贡献,识别精度 ⩾85% ;单颗粒飞行时间质谱(SPAMS)可分析单个颗粒物的化学组成与形态,追踪其来源路径,适用于复杂污染源识别。

四、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的关键进展

4.1 高分辨率解析技术

在线源解析系统:集成气溶胶质谱与受体模型,实现 PM2.5 来源的小时级解析,污染过程中源贡献变化响应时间 <1 小时,较传统方法提升 10 倍。

机器学习融合:采用神经网络算法融合多模型结果( CMB+PMF+ 扩散模型),源贡献误差降至 ±3% ,一致性提升至 85% 以上。

4.2 二次颗粒物溯源突破

前体物追踪技术:利用臭氧探空仪与 NOx 传感器网络,反演二次硝酸盐的NOx 来源(如移动源占比 40%-60% ),解析精度提升 15%

光化学模型耦合:将 WRF-Chem 模型与受体模型结合,量化二次转化对各源类的贡献,二次颗粒物溯源误差控制在 8% 以内。

4.3 源谱动态更新机制

建立 “污染源 - 排放特征” 数据库,每 2 年更新一次工业、机动车等源谱,引入在线监测数据实时校正(如电厂排放连续监测数据),源谱时效性提升50%。

五、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的应用场景

5.1 常规污染治理

城市年度源解析:明确燃煤、机动车、扬尘等源贡献比例(如某城市 PM2.5 中机动车占 30% 、工业占 25% ),支撑 “一市一策” 减排方案,使治理效率提升20%

区域联防联控:解析跨区域传输贡献(如京津冀区域传输占比 15%-25% ),为协同减排提供依据,区域污染天数减少 10%-15%. 。

5.2 应急污染管控

重污染过程溯源:通过小时级解析识别秸秆焚烧、工业应急排放等突发源贡献(如某次污染中生物质燃烧占比骤升 40% ),指导应急响应,污染峰值降低 15%-20%, 。

重大活动保障:赛事、会议期间实时解析来源,针对性管控临时污染源(如施工扬尘),保障空气质量达标率 100% 。

5.3 政策效果评估

评估减排措施成效(如机动车限行使移动源贡献下降 8% ),验证政策科学性,为调整治理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政策优化周期缩短 30% 。

六、结论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已从单一模型向多技术融合发展,通过高分辨率监测、机器学习耦合与动态源谱更新,实现了源类识别扩展至 12 类、贡献误差 ⩽5% ,有效支撑了常规治理与应急管控。当前存在的二次源解析难、数据融合弱等问题,可通过光化学模型深化与标准体系建设解决。未来,随着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数据融合、量子点标记等技术的应用,解析将向 “实时化、精细化、全链条” 方向发展,为颗粒物污染精准治理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 王静 , 刘静 , 李大伟 , 等 . 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受体采样频 率 优 选 方 法 初 探 [J]. 中 国 环 境 监 测 ,2006,22(5):68-72. DOI:10.3969/j.issn.1002-6002.2006.05.019.

[2] 彭林 , 白志鹏, 朱坦, 等. 应用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典型城市环境空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 [C]// 第三届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03:339-340.

[3] 于 涛 . 室 内 空 气 颗 粒 物 中 多 环 芳 烃 源 解 析 研 究 [J]. 北 方 建筑 ,2025,10(3):80-84. DOI:10.3969/j.issn.2096-2118.2025.0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