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化学基础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之困境与突破
张雪
长春市农安县实验中学 130200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一般课题《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立项编号:LG241397)研究成果
【摘要】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化学基础教学的实际要求,尤其是农村地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推进存在有一定的滞后性,信息技术的还具有一定的不足,所以如何才能针对于农村地区的实际特点,实现高中化学基础教学和信息技术两者的全面融合,解决当前教学的困境,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据进一步缩短成为了教育工作人员思考的关键,本文就针对于农村高中化学基础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之间的困境与突破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研究
高中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涉及知识面相对较广的学科,而且也是对于学生抽象的能力,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不仅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学方式方法也需要进行改革和更新,而且还涉及到了实验教学,也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于农村高中化学基础教学之中,能够实现学生学习优质度,深入度的提高,实现化学综合素质的培育,为此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势在必行。
一、农村高中化学基础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困境
1.信息滞后,资源不充足
在当前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老师在进行高中化学基础教育的过程之中,不能仅仅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教学,还应在课本教学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能够在大量知识引领之下获得素养能力的全面提高,然而目前通过对于农村地区的实际走访调查,发现老师和学生统一反馈的就是相比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信息化资源不够充足,学生很难找到一些名师的资源进行学习和观看,还有一些老师发现信息化资源的更新较为滞后,这一点也与城市有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导致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很难实现水平质量的全面提升。
2.农村地区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相比于城市地区而言,农村地区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较为滞后,他们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还是认为只有学生能够获得较高的分数考出农村才有未来的发展前途。为此对于新技术,新理念,新思路的引进积极性不足,还有部分老师虽然也引进了信息技术,但是并不知道信息技术如何更好的与化学课程进行融合,所以融合方式较为死板和单一,后续在融合过程中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为此需要进行改革和更新,需要切实加强对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融合教学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二、农村地区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基础教学融合的策略方法
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造适合的教学情景
高中阶段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对于学习有了较强的内驱动力,他们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发生起伏,这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极大影响。所以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出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趣味化,生活化的环境之中,进行知识的自主思考和研究。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典型的具有自然原理和微观原理的科目,在理论教学方面涉及了大量的物质特性,化学反应规律及概念。如果老师单纯的口述很难进行教学,学生也很难自主学习和思考,所以老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给学生进行拓展和延伸,同时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丰富化,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体系性和优质性。在情景之中学生也很容易融入于其中,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为学生学习效能提高保驾护航。
例如老师在给学生教学原子结构这一基础化学知识时,如果直接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那么学生也只是基于理论知识记忆理论知识,无法进行实际运用,甚至无法有效思考和认识,所以老师就可以借助于信息化设备播放探究原子结构的科学小视频,指导学生边观看边简单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发现与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的,这样能够让学生从科学家的角度进行知识的探索和研究。当然在这些视频播放结束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析和探讨原子的内部结构情况的,让学生借助于学习平台进行资料的搜索,后续老师还会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简单点评,后续还会以原子结构图示的方式给学生进行知识的整体化呈现,以此来将理论知识动态化、直观化,让学生都能够针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都能够使学生有参与感,实现信息技术和化学技术教学的完美融合。
2.借助于信息技术与化学的融合拓展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基础教育融合实践中,老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给学生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的学习的丰富和优化,通过对于当前教材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很多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有一定的脱节,甚至有部分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在案例分析时存在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所以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的引入一系列学生关注的网络材料,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最大化的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实现学生学习素养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氯及其化合物这一部分内容时,想要更好的实现学生学习深入度提升,老师可以事先从互联网平台上搜集一些自然界中有氯元素出现的场景图片,运用大屏幕呈现出来,包括盐田、盐厂以及食盐、漂白粉等等,让学生针对于氯的使用有一个初始认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接着再给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平时调味用的食盐含有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学生可以很轻松的说出来是氯化钠,之后展示氯化钠结构的示意图,让他们看到这一组成之后老师拿成了一瓶氯气,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氯气有哪些物理性质,接着再推测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直观性,优质度,深入度得到提高,所以还在视频中介绍了铜,铁,钠等物质同氯气发生反应的现象,让学生进行观看和思考,如此一来能够将难以理解的知识,难以展现的知识形象和生动化的呈现,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学习优质度。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背景下,应该加强对于化学学科的高度关注,并且要依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紧密融合,为后续学生能够沉浸于化学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获得素养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学习深入度,优势度的提升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邢庆俐,耿长东,包宏升. 初探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高中化学探究性“主题活动课” [J]. 高中数理化, 2020, (10): 54.
[2]成改霞. 借助信息技术在农村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创客教育的探究 [J]. 中学教学参考, 2020, (08): 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