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分析
叶言均
重庆市大足区邮亭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402371
引言
农业生产过程复杂、周期长,受环境影响明显。传统机械化作业在效率与精度方面均面临瓶颈,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高产、节能和绿色发展的要求。此背景下,传感器技术成为农业机械升级的关键。利用传感器获取数据,对田间环境、作物状态及设备运行情况动态感知,为智能决策与自动控制提供支持。
一、传感器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意义
(一)提升作业精度
农业机械作业中,精准是基础要求之一。传统设备依靠人工经验判断,操作误差较大。引入传感器后,作业数据能够实时采集与反馈,使机械能根据环境自动调整参数。例如,施肥机中的流量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施肥速度,根据作物行距与土壤状况自动控制投放量。如此,不仅减少资源浪费,还保障了作物营养均衡。精度提升,直接关系农田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
(二)降低人力依赖
农业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了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通过传感器收集作业参数,机械设备自动化进行复杂操作,大幅减少对人工干预依赖。例如,搭载图像识别传感器的收割机精准判断作物成熟度,实现自主判断收获时机。再如,GNSS 导航模块结合地形传感器,使拖拉机完成自动行走与转向操作,无需专人长时间监控。技术替代人工操作后,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作业连续性。
(三)强化作物与环境感知
农业与自然紧密联系。作物健康、病虫害发展、气象变化等因素都对生产结果影响显著。传感器技术广泛部署,使农机能“感知”作物与环境状态。例如,叶面温度传感器能够监测作物蒸腾情况,红外图像传感器识别病害斑点或虫害迹象,提前预警。环境数据与作物生长数据结合,增强农机系统智能判断能力,为精准管理做出依据。
二、传感器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方法
监测土壤状态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理化特性直接影响作物生长。播种、施肥等农事效果,与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等要素密切相关。因此,作业前或作业中对土壤状态准确监测,是精准农业管理的前提。随着传感器技术发展,农业机械通过集成多种传感设备,实时感知与响应土壤状态。例如,电导率传感器测量土壤中可溶性盐分的含量,为判断土壤肥力提供依据;温湿度传感器能在不同深度获取土壤水分与温度信息,判断决策是否适合进行播种。
播种环节,很多先进播种机已经配备了自动调节系统。传感器检测到土壤水分不足时,系统主动调整播种深度,确保种子和土壤紧密接触,改善种子吸水环境,提高出苗整齐度。此外,施肥前利用土壤传感器获取氮磷钾含量,可变量施肥提供数据支持,避免养分施加不均。
(二)精准施肥控制
农业生产中,施肥是决定作物产量、品质的关键。然而传统施肥方式采取统一定量模式,忽视了田间土壤养分分布与作物需求的空间差异。“一刀切”方法导致肥料浪费,容易引起土壤污染与农产品品质下降。精准施肥技术应用,多种传感器协同工作,实现“按需施肥”科学管理。安装负载传感器、质量流量传感器等装置,施肥机械实时监控施肥量、施肥速度及作业状态。
实际应用中,施肥系统结合土壤养分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自动计算所需施肥量。例如玉米种植中,设备根据土壤氮素含量与作物长势(如株高、叶面积)判断氮肥投放比例。如某一区块土壤氮含量较低,系统会加大投肥量;而养分充足区域,减少或停止施肥操作。基于传感器的变量控制策略,实现真正意义的“精施”,提升肥料利用率。
此外,精准施肥系统配备 GPS 定位模块与地块管理系统相结合,地块分区施肥。系统预先设定施肥地图,不同区块按照不同施肥方案作业,避免重复撒施或重肥现象。例如丘陵地区或复杂地形中,系统根据坡度、土层厚度等条件进行差异化管理。技术应用,作物能够获得均衡营养,降低化肥使用总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农机路径导航
田间作业,作业路径科学规划关系着作业效率,直接影响燃油消耗与时间成本在传统人工驾驶方式下,路径重叠、作业遗漏等问题频繁发生,尤其大型农场或视线不佳环境中尤为突出。随着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与惯性导航技术集成,农业机械具备精准路径控制能力。搭载 GPS 模块、陀螺仪、方向角传感器等硬件,机械在田间自主定位、规划并执行行走路线,保持直线、等距作业,避免重复作业与资源浪费。
路径导航技术在播种、喷药、施肥及收割等方面均广泛应用。例如,一台自走式喷雾机在接收到田间任务后,利用 GNSS 路径引导系统设定作业起点、终点,结合传感器校正方向和速度,保证行走路线和地块边界一致,即使夜间或大雾天气也能高精度作业。部分高端机型还配备激光雷达或超声波传感器,感知前方障碍物,如石块、树枝或人工目标,自动减速、绕行或停止,提升安全性能。
实际操作中,自动路径导航便于作业数据追踪、回溯。系统能自动记录每次作业路径、用时、速度等信息,为后期分析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如此,提升了作业透明度,便于企业或农场主根据作业表现优化管理方式。换言之,农机路径导航系统推广,推动农业机械从“被动执行”向“自主决策”演进的关键一步。
(四)病虫害识别与管理
作物病虫害常具有突发性、扩散快特点,传统依托人工巡视和经验判断的方式,效率低,准确性受限。尤其大面积种植区域,人工排查耗时且易遗漏。传感器技术引入,特别是图像识别与多光谱成像系统应用,为病虫害早期发现、精准治理带来了可能。现代农业机械,尤其植保无人机与自走式喷药车,越来越多地配备图像传感器、红外摄像头以及光谱分析模块,使其具备识别病虫害迹象,精准喷洒的能力。
以图像识别为例,系统采集作物叶面图像,运用图像比对算法分析是否存在病斑、虫洞、黄化等异常表现。一旦发现问题区域,设备迅速锁定病株位置,结合地理定位数据自动标注病害范围。随后,喷药系统根据区域面积及病害类型,自动调节药剂浓度、喷洒时间,实现“哪里有病,喷哪里”,而非全田泛喷。
同时,多光谱传感器能够检测作物反射光谱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先于肉眼可见的病虫害迹象。例如,某些真菌病害在早期阶段会影响植物对近红外光的反射率,传感器能够捕捉到数据变化,提前发出预警,为农户争取了防控时间。基于此,病虫害识别与管理工作从“反应式”转向“预测式”与“防控式”。
结语:
传感器技术快速发展与农业生产融合,改变了传统农业机械作业模式。从环境感知到智能控制,从操作辅助到自主决策,传感器让农业机械不再为简单工具,转化成具备判断能力的智能载体。随着人工智能、5G 通信与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智能化水平会持续提升。推广传感器在农业机械中应用,既是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推动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因地制宜部署与优化传感系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栗松 ; 白阳 ; 李孟臻 ; 赵怡雯 ; 于鑫 . 智能化技术的农业机械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J]. 河北农机 ,2024,No.339(01).
[2] 王捷 . 农业机械制造业中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 [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3,v.59;No.322(09).
[3] 宋艳 ; 黄留锁 . 物联网模式下的农业土壤养分监测及施肥系统研究 [J].农机化研究 ,2017,v.39(07).
[4] 李金生 ; 傅康 . 浅析农业气象信息传感器的发展和应用 [J]. 南方农机 ,2020,v.51;No.353(13).
[5] 徐凯杰 . 环境信息智能传感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J]. 农业装备技术 ,2022,v.48;No.2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