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畜牧养殖防疫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作者

高远

富源县农业农村局 云南富源 655500

引言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畜牧养殖防疫工作直接关系到畜产品质量安全、养殖业经济效益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随着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动物疫病传播风险增加,对基层防疫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防疫体系仍存在诸多短板,重大动物疫病偶发态势尚未根本改变。基层畜牧养殖防疫体系作为疫病防控的 “最后一公里”,其完善程度决定了防疫工作的最终效果。当前基层防疫工作面临基础设施落后、技术力量不足、养殖主体防疫意识不强等现实困境,亟需系统分析问题根源,探索切实可行的完善对策。因此本文立足基层防疫工作实际,深入剖析现存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为构建科学高效的基层畜牧养殖防疫体系提供参考。

一、基层畜牧养殖防疫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基层防疫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防疫效能的首要瓶颈。多数乡镇畜牧兽医站办公场所简陋,防疫检测设备陈旧,缺乏必要的疫病诊断、监测和采样设备,难以开展精准快速的疫病检测工作。部分偏远地区村级防疫点甚至没有固定办公场所,防疫物资储存条件简陋,导致疫苗、消毒药品等物资保存不当而失效。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问题突出,基层疫苗运输和储存环节缺乏全程温控设备,疫苗在运输过程中因温度波动影响效价,降低免疫效果。防疫应急处置设施不足,面对突发动物疫情时,缺乏必要的隔离、消毒和无害化处理设备,难以快速有效控制疫情扩散,增加了疫病传播风险。

(二)专业人才队伍匮乏

基层畜牧防疫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普遍存在。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编制不足,多数工作人员身兼数职,难以专注于防疫工作。现有从业人员中,年龄结构老化严重,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低,知识结构更新缓慢,难以适应现代动物防疫技术要求。人才流失现象加剧,基层防疫工作环境艰苦、待遇偏低、晋升渠道狭窄,导致具备专业技能的兽医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已在岗人员也存在不稳定因素。村级防疫员多为兼职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防疫操作不规范,免疫注射、疫病监测等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基层防疫工作的整体效能。

(三)养殖主体防疫意识淡薄

养殖主体防疫意识不足是基层防疫工作的重要制约因素。散户养殖占比较高的地区,养殖户普遍存在 “重养殖、轻防疫” 的思想,对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在防疫设施和防疫投入上增加成本。部分养殖户不按规定进行免疫接种,甚至存在逃避防疫监管的行为。养殖环节生物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多数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缺乏必要的消毒设施和隔离条件,养殖环境脏乱差,疫病易滋生传播。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规范,部分养殖户将病死畜禽随意丢弃或私下出售,成为疫病传播的重要隐患。养殖档案记录不完整,难以实现疫病可追溯管理,增加了疫情防控难度[1]。

二、基层畜牧养殖防疫体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重视程度和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对基层畜牧防疫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农业农村工作中往往重生产轻防疫,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养殖增产上,对防疫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基层防疫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财政投入增长滞后于防疫工作需求,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和人员待遇等长期得不到改善。基层防疫工作的公益性属性未得到充分体现,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形成,社会资本参与防疫体系建设的渠道不畅。部分地区存在 “重应急、轻日常” 的投入倾向,对常态化防疫体系建设重视不够,导致基层防疫能力持续薄弱。

(二)养殖模式和防疫需求不匹配

随着畜牧业发展,养殖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但基层防疫体系未能同步调整适应。小规模散养与规模化养殖并存,养殖主体多元化,防疫需求差异大,统一的防疫模式难以适应不同养殖主体的实际需求。散养户数量多、分布散,防疫监管难度大,成为防疫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基层防疫服务供给与养殖主体需求脱节,防疫服务内容单一,多以强制免疫为主,缺乏个性化、专业化的防疫技术指导服务 [2]∘ 。防疫技术推广应用滞后,适合基层的简易防疫技术和设备不足,养殖主体难以掌握科学的防疫方法。

三、完善基层畜牧养殖防疫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

加大基层防疫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防疫点的办公条件,按照标准配备疫病诊断、监测、采样等设备,建设标准化动物防疫实验室。完善冷链物流体系,配备专用冷藏车、冷藏箱等设备,建立疫苗储存、运输全程温控记录制度,确保疫苗质量。推进基层防疫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防疫信息管理平台,配备移动防疫终端设备,实现防疫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和共享。加强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在养殖集中区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配备专用运输车辆和处理设备,建立健全收集处理体系 [3]。

(二)健全人才队伍培养和激励机制

建立基层畜牧兽医人才定向培养机制,实施 “基层兽医定向培养计划”,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给予学费减免和就业补贴。完善基层防疫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开展针对性强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优化基层防疫人员待遇保障,将基层防疫人员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改善工作条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将防疫工作成效、群众满意度等纳入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职称晋升挂钩,激发工作积极性。推行村级防疫员聘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和薪酬标准,稳定村级防疫队伍。

(三)提升养殖主体防疫意识和能力

加大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平台、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普及疫病防控知识,提高养殖主体的防疫意识和法律意识。针对不同养殖主体开展分类指导培训,对规模养殖场重点培训生物安全管理技术,对散养户重点培训基础防疫操作技能。建立养殖主体防疫信用评价制度,将防疫措施落实情况与养殖补贴、贷款扶持等挂钩,对防疫工作规范的主体给予政策支持,对违规行为进行惩戒。推行 “先打后补” 免疫政策,调动养殖主体自主防疫的积极性。鼓励养殖主体加入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统一组织防疫工作,提高防疫效率。

结论

基层畜牧养殖防疫体系建设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基础性工程。当前基层防疫体系存在基础设施滞后、人才匮乏、防疫意识淡薄和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其根源在于投入不足、重视不够、机制不活。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提升养殖主体防疫能力和创新监管服务机制等措施,可有效完善基层防疫体系。构建科学高效的基层畜牧养殖防疫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未来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制度设计,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升基层防疫能力,筑牢动物疫病防控的基层防线,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海利. 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建设及优化对策[J]. 农家参谋, 2022, (07):93-95.

[2] 谷瑞娟. 基层畜牧养殖工作管理规范化措施[J]. 畜牧兽医科学( 电子版),2021, (16): 152-153.

[3]孙雪梅. 基层畜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 兽医导刊, 2021, (13):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