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理念下的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策略研究
邹骆燕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610213
引言 :
随着新时代教育对美育内涵的不断深化,高职音乐教育不仅肩负着专业技能传授的基本职能,更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在高职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与演奏技巧的同时,获得深层次的艺术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审美意识与文化情怀。这一教学模式既契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符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时代担当的教育需求。鉴于音乐学科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研究和探讨美育理念下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策略,对提升教育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育理念的简要概述
美育是融合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一种综合性教育形式,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提升人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美育被赋予了重要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途径[1]。艺术作为美育最集中、最典型的表达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承担着重要功能。美育不仅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能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美育不仅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美育理念在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音乐教育若仅停留在技能训练层面,易沦为机械性的操作教学,无法真正触及音乐的精神内核。美育理念的引入,促使教学从单一的技术灌输转向情感体验与价值引导,使学生在演唱、演奏与欣赏中逐步培养出对美的感知、理解与表达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也正从“技能本位”向“素养驱动”转型,审美素养成为塑造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辨识力,理解和坚守中华优秀美育传统,还能提升其情感智慧、团队协作与共情能力 [2]。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本质上承载着人类情感与精神的表达。通过系统的美育教学,学生不仅能获得感官上的美感享受,更能在心理与人格层面获得熏陶,从而实现从“能演奏”到“懂艺术”的转变。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本身具有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尤其是在面对无调性作品或即兴创作时,天然地拒绝“标准答案”的存在。这种特性使得音乐教育成为发展创造力的理想载体。美育理念引导学生不再将音乐视为孤立的技术技能,而是作为一个充满想象与探索的创造性系统。通过作曲、改编、跨学科实践、即兴演奏等方式,学生被鼓励打破固有思维模式,主动参与艺术表达与思维创新。同时,音乐中的节奏与韵律也可延伸至产品设计、服务创新等领域,培养学生在复杂职业情境中的感知力与情感设计能力。美育不仅是审美的引导,更是思维方式的塑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功能,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与创作欲,还能赋予其在未来职业场景中进行创新转化的能力,为其职业赋能。
(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本身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美育通过音乐教学,引导学生在演唱、演奏、创作中学会表达情绪、释放压力。例如,学生在舞台上经历紧张演出,可以模拟现实中的面试或公众场合,帮助他们逐渐适应压力、增强心理承受力;声部合作训练则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观众的掌声和反馈,也能给予他们正向激励,增强自信与成就感。这些教学过程,不再只是枯燥的技能训练,而是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安全空间”中,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尤其在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与压力时,美育能够有效阻止因学习困难或失败带来的“习得性无助”,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韧性与希望。
三、美育理念下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导向过强,审美教育理念缺失
高职音乐教育现有课程体系多偏重技能实训,强调学生对演奏、演唱等技术层面的掌握,却忽视了音乐背后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诸如审美鉴赏、音乐文化解读等课程严重不足,导致学生虽然能够精准地完成演奏任务,却难以理解作品所承载的人文主义精神与艺术情感。而且,教学方式普遍采用“示范—模仿—重复”的工业化训练模式,将教育目标简化为技术指标的达成,忽略了学生个性、情感与创造力的发展,使课程缺乏文化深度与人文关怀 [3]。这种导向不仅限制了音乐的育人功能,也背离了美育“以美育人、以美润心”的本质要求。实际上,审美体验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它不仅包括对旋律的感知,更涉及对音乐结构、情绪张力和艺术表达方式的深入理解。因此,要真正落实美育理念,必须打破单一技能导向,重构课程结构与教学目标,强化审美教育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育人效果受限
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活动大多以技能展示为导向,如合唱比赛、器乐演奏、舞台汇报演出等,教学重点往往集中在技巧的熟练程度和舞台效果上。然而,这类训练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普遍缺乏对音乐作品文化背景、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的深入引导,导致实践环节形式化、工具化,逐渐沦为缺乏灵魂的技术模仿。例如,学生在排练《茉莉花》时,教师可能反复强调音准与节奏整齐,却鲜少引导学生理解歌词背后的江南文化意境、旋律中的情感波动和地方音乐的独特韵味。这样一来,音乐实践与审美体验被人为割裂,学生仅在身体上完成了技能训练,却在精神层面缺乏艺术共鸣,难以激发内在的审美觉醒与人文感知。同时,实践课程在整体设置上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规划,教学内容与形式常常陷于零散、重复和任务导向,难以形成连贯的教学链条。部分课程与理论教学脱节,使学生无法将课堂所学有效转化为实际能力,也缺乏充足时间参与更具创造性、情感化的艺术实践,进而影响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美育素养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深度不足
在美育教育理念下,高职音乐教育对师资力量的要求不仅是需要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应强调教师在审美引导、人文解读与价值转化方面的综合能力。目前高职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普遍存在先天限制,主要体现在其成长路径多源自专业音乐院校,受到以技术比拼为核心的“竞技教育”模式影响,形成了以技能为中心的单向度能力模型。这使得教师虽能熟练讲授声乐发声技巧,却难以深入挖掘和传达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文化价值。例如,在教授《阳关三叠》时,教师往往停留于音准、吐字、气息等层面,而未能将其中的离愁别绪转化为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离别、文化情感乃至生命意义的教育素材。同样,在爵士即兴训练中,教学重心常聚焦于和弦套路与节奏变化,却忽略了其背后象征的自由精神与个性表达,更未能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对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的启发。此外,在部分办学条件相对薄弱或非艺术类主导的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匮乏,音乐课程常面临缺乏专职教师的问题,部分课程甚至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类“兼任式”教学难以深入开展系统的美育教学,既影响了教学质量,也限制了学生对艺术魅力的深入体验。
(四)美育实施方式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在高职音乐教学过程中,多数课程仍采用“教师讲解 + 学生模仿”的传统模式,教学过程以理论讲授和碎片化的曲目训练为主,辅以标准化的技能考核 [4]。这种模式虽然有助于控制教学进度和形式上的达标,却忽略了美育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性强、个体化的审美体验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知识点的传授,而缺乏将音乐中的情感、文化与艺术内涵具体化的引导。学生难以从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情感深度,导致学习过程变得机械,审美意识难以真正建立。而且,课程内容缺少与现实生活、跨学科知识的结合,也缺乏互动式、探究式、项目化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审美创造的需求。要落实美育理念,就必须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探索更加立体、灵活、富有情感张力的教学策略,真正让音乐教学成为引导学生认知美、感受美、表达美的过程。
四、美育理念下的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审美理念导向
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转变目标导向,打破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构建“文化为魂、审美为脉、技能为用”的三位一体教学结构。这一体系强调以音乐文化为课程内核,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民族特色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同时,感受其所承载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力量 [5]。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表达和情感共情能力,鼓励学生在演唱、演奏与创作中融入个人感受,实现音乐与内心的联结。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强化音乐解析与艺术表达方式的引导,使学生不仅能“做得出”,更能“说得清”、“感受深”,真正实现从“学技能”到“懂艺术”的跨越。
(二)完善实践体系,推动“以美育人”落地
高职音乐教育应打破传统实践教学中“练演奏、做节目”的单一模式,构建富有情境感与文化温度的实践体系,真正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实践教学应融入主题式文化项目、非遗活化、地方文化再发现与社会关怀等内容,将音乐与现实生活、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相连接。例如,可在工业遗址中排演《黄河大合唱》,通过空间声学与历史环境的融合,唤醒学生对民族工业精神的共鸣;又如,为乡村农产品直播定制充满“乡野气息”的背景乐,让学生在创作中理解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的联结。这类沉浸式、跨界化的美育实践,能够打破教室壁垒,将学生置于真实社会情境中,激发其艺术共情与文化认同,使审美体验不再停留于感官,而是升华为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美育素养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是推动高职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更是落实美育理念、实现“以美育人”目标的关键环节。首先,应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实现“认知升级”,从单一的技术传授者转变为艺术审美的引导者与价值传播者。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音乐会、艺术节等实践活动,在真实的艺术体验中增强自身的艺术感知与表达力,实现“能力再造”[6]。针对欠发达地区,还需建立系统化的师资培训机制,如专题研修、线上教学资源共享、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等,提升专业教师对美育内涵的理解。此外,通过集体备课、案例研究与教学反思,可以推动教师将美育理念自然融入课堂教学。制度层面,也应推动“生态重构”,将教师在美育方面的教学表现纳入职称评审与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其参与美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四)创新教学手段,构建多元化美育模式
传统的“讲授—模仿—训练”式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特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学效率与技能传授的规范性,但在面对当代高职学生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与个性化成长诉求时,已显得单一僵化、活力不足。因此,高职音乐教学应引入更具启发性和参与感的教学方法,推动课堂由“灌输型”向“生成型”转变。首先,应积极推动项目式、探究式、情境式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音乐创作、演出、跨学科融合项目中体验艺术的情感与价值。其次,利用数字媒体、虚拟现实、AI 音乐创作等新技术,拓展教学空间与表现手段,增强音乐教学的互动性与沉浸感。最后,可将地方文化、非遗音乐、社会热点等融入课程,激发学生文化认同与艺术共情,提升教学的现实意义与思想深度。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技能训练,更要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背后的历史、情感与社会价值。
结束语:
总而言之,美育视角下的高职音乐教学是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关注技能传授,更注重审美素养、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培育。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实践环节、提升教师美育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实现从“教技能”向“育人心”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 吴颜 . 高校“以美育人”的逻辑起点、现实审视与实践进路 [J]. 语言与教育研究 ,2025,9(03):109-114.
[2] 张毕 .“美育浸润”理念下的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民族音乐文化”主题为例 [J]. 学周刊 ,2025,(23):149-151.
[3] 王缠仙, 李文武. 困境与出路:新时代大学生美育研究[J]. 甘肃教育研究,2025,(12):66-70.
[4] 孙进 . 美育理念下的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策略 [J]. 学周刊 ,2025,(22):94-97.
[5] 王茜. 高职美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互动教学模式分析与优化[J]. 大众文艺,2025,(13):112-114.
[6] 姜梦瑶 .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J]. 戏剧之家 ,2025,(18):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