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及效果评估
荆浩 张慧 荆娜
370321199503073037;370304198702065127;370321198607043022
一、引言
建筑地基是结构荷载的直接承担者,其承载能力不足或变形过大可能导致建筑倾斜(倾斜率超 1% )、墙体开裂(缝宽 >0.3mm )甚至倒塌,修复成本可达初始造价的 30%-50% 。有效的地基处理可使地基承载力提升 50%-200% ,沉降量控制在 50mm 以内(高层建筑物),确保结构设计寿命内安全稳定。传统地基处理依赖经验选型,对复杂地质适应性不足(如软土地基处理后仍有 20% 的项目出现过量沉降),而现代技术结合地质勘察数据精准设计,处理效果达标率提升至 85% 以上。在城镇化进程中,复杂场地(如填海造陆区、山区坡地)占比达 40% ,研究地基处理技术与效果评估对保障工程安全、降低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技术多元化: 80% 的项目根据地质条件选用针对性技术,软土地基采用排水固结法(应用率 60% )、砂卵石地基采用振冲法(应用率 50% ),处理后地基承载力达标率提升至 90% 。
装备智能化: 50% 的大型项目引入自动化施工设备(如深层搅拌桩机定位精度 ± 50mm ),施工参数实时监测(水泥用量误差 ⩽5% ),质量稳定性较传统方法提高 30% 。
标准体系完善:《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覆盖 90% 以上处理方法,明确承载力、变形等指标要求(如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50kPa ),验收通过率提升至 85% 。
2.2 主要挑战
复杂地质适配难:岩溶地基溶洞发育不规则(探测准确率仅 70% ),处理遗漏率达 15% ;高压缩性土(压缩系数 >0.5MPa-1 )处理后工后沉降仍超规范20% 。
效果评估滞后:传统静载试验仅反映单点承载力(代表性不足 30% ),深层土体变形监测覆盖率 <50% ,难以全面评估处理效果。
环境影响突出:振动压实(振速 >10mm/s )导致周边建筑开裂风险增加25% ;注浆材料泄漏可能污染地下水(污染超标率 5%-10% )。
成本控制压力:复杂地基处理成本占总造价 10%-20% ,超预期成本发生率达 30% ,性价比平衡难度大。
三、建筑地基处理的核心原则
3.1 地质适配原则
针对性选型:软土地基优先采用排水 + 加固组合技术(如塑料排水板 + 真空预压),处理周期缩短 30% ;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深度达15m ),消除湿陷性效果达 90% 。
动态调整:施工中根据地质补勘数据(每 1000 ㎡不少于 3 个勘探点)调整参数,如注浆压力波动超 20% 时及时优化,确保处理效果。
3.2 安全可控原则
承载力冗余: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超设计值 20% 以上,安全系数⩾1.2 ;沉降量控制在设计限值的 80% 以内,预留安全余量。
变形协调:相邻基础沉降差 ⩽0.002L (L 为相邻基础距离),倾斜率⩽0.001 ,避免结构附加应力过大(应力集中系数 ⩽1.5 )。
四、主流建筑地基处理技术分类
4.1 置换与挤密技术
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径 500-800mm ,间距 1.5–2.5m ,置换率 15%-30% ,承载力提升 100%-150% ,适用于松散砂土、粉土地基。
灰土挤密桩:桩长 5-15m ,压实系数 ⩾0.97 ,消除黄土湿陷性深度达 10m 以上,处理后地基湿陷系数 <0.015
4.2 排水与固结技术
真空预压法:真空度 ⩾80kPa ,排水板间距 0.8–1.5m ,软土固结度达 80% 以上,沉降速率降低 60% ,工期缩短至堆载预压的 1/2
电渗排水法:电压梯度 1-2V/cm ,处理深度达 20m ,对高含水率( >60% )软土排水效率提升 50% ,固结时间减少 40% 。
4.3 注浆与加固技术
高压喷射注浆:喷射压力 20-40MPa ,形成直径 0.5-2.0m 的桩体,单桩承载力 ⩾300kN ,适用于既有建筑地基加固(最小施工距离 0.5m )。
深层搅拌法:水泥掺入比 15%-25% ,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 ⩾2MPa ,渗透系数降至 10-7cm/s 以下,止水效果达 95% 。
五、建筑地基处理效果评估方法
5.1 现场检测方法
静载试验:承压板面积 ⩾0.5 ㎡,加载分级 ⩾8 级,承载力特征值确定误差 ⩽5% ,每 300 ㎡不少于 1 个检测点。
动力触探:重型(N63.5)或超重型(N120)触探,锤击数修正系数 ⩾0.8 ,反映地基均匀性(变异系数 ⩽0.2 )。
原位测试:十字板剪切试验(软土)测抗剪强度(误差 ⩽10% );扁铲侧胀试验评估地基水平向刚度,数据重复性 ⩾90% 。
5.2 室内试验方法
土样物理力学试验:取土深度间隔 ⩽1m ,测定含水率(误差 ±1% )、压缩模量(误差 ±5% ),对比处理前后指标变化(如压缩模量提升 ⩾50% )。
桩体强度试验:钻芯取样(每 50 根桩不少于 1 组),芯样完整性 ⩾90% ,无侧限抗压强度达标率 100% 。
5.3 监测与长期评估
沉降观测:布设沉降点(间距 10-20m ),初始观测频率 1 次 / 天,稳定后 1次 / 月,累计沉降量与速率双控(速率 ⩽0.1mm/d )。
变形预警:当沉降差超规范 15% 时启动预警,分析原因并采取补加固措施(如补注浆),处理后二次沉降控制在 5mm 以内。
六、结论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通过地质适配选型与精准施工,可使地基承载力提升50%-200% ,沉降量控制在设计限值内,有效保障结构安全。当前存在的复杂地质适配难、评估滞后等问题,可通过地质雷达探测(准确率提升至 90% )与物联网监测技术解决。未来,随着智能化施工(参数自动调节精度 ±2% )与长期健康监测(预警准确率 ⩾95% )的融合,地基处理将向 “精准设计 - 智能施工 - 全程评估” 一体化发展,推动地基工程从 “经验主导” 迈向 “数据驱动”,为建筑安全提供长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高建平 . 湿陷性黄土区高层建筑勘察设计及复杂地基施工技术分析 [J].工程技术研究 ,2024,9(23):90-92. DOI:10.19537/j.cnki.2096-2789.2024.23.028.
[2] 张欢. 地基基础检测方法的工程实践及效果评估[J]. 工程建设,2025,8(5).DOI:10.33142/ec.v8i5.16616.
[3] 张永剑 , 赵永光 . 建筑市政工程地基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C]//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 2024 年学术年会 ( 二 ) 论文集 . 2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