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字敏感度培养的实证研究
聂婷
浙江省义乌市荷叶塘小学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其中,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度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数字敏感度是指个体对数字大小、数量关系及数字运算的直观感知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影响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数字敏感度培养;教学方法对比;
一、数字敏感度的内涵及重要性
数字敏感度是指个体对数字大小、数量关系及数字运算的直观感知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对单个数字的理解,也涉及对数字之间关系的把握。具体而言,数字敏感度包括数字大小比较能力, 数字估算能力,数字运算感知能力。个体能够直观地比较两个或多个数字的大小,迅速判断哪个数字更大。能够对数量或数字大小进行合理的估计,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就能给出接近实际的数值。对数字运算过程及结果产生直观预判,了解不同运算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字敏感度对学生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数字敏感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直接决定了他们在数字比较、估算、运算等基本数学活动中的表现。还影响着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数字感知能力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问题情境,准确把握问题中涉及的数量关系,从而采取恰当的数学策略。然而,现实中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数字感知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生在数字大小比较、数字估算、数字运算等方面表现欠佳,缺乏对数字内在规律的敏锐洞察力。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也会限制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数字敏感度培养的教学策略
基于对数字敏感度形成机理的理解,提出多种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种常见的做法是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教学。通过循序渐进地介绍数的概念、数的运算规律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数字的直观认知。这种"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字感知能力。
另一种方法是注重数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背景中感知数量关系,激发对数字大小、数量变化的自然直觉。比如通过操作实物、观察身边事物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数量的增减变化,培养数字敏感度。利用多媒体演示、数字游戏等数字化手段,直观呈现数字变化规律,帮助学生建立数量感知。这种"数字化"的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字敏感度培养的效果。创设贴近实际的数学情境,以及运用数字化手段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促进学生数字敏感度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情境感知的数学教学方法
情境感知教学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感知数量关系,培养数字直觉。教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操作实物、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自然感受数字大小变化、数量增减规律等。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对数字的直观认知,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相比传统的单一知识灌输式教学,情境感知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和问题解决能力。在真实情境中感知数字关系,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应用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情境感知的数学教学方法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字敏感度。学生在数字比较、数字估算等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接受传统教学的同伴。
四、研究结果
1.传统教学方法下学生数字敏感度的表现
在采用传统的基于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研究团队观察到学生在数字敏感度方面的表现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数字大小比较方面,学生容易陷入"越大越好"的误区,对数字的绝对大小缺乏准确的感知。例如,在比较两位数字时,有些学生下意识地认为"99"比"20"大,而忽视了数字的实际大小。其次,在数字估算方面,学生普遍难以准确估算一个数字的大小,更多地依赖于死记硬背的知识,很难结合实际情境进行灵活运用。最后,在数字运算方面,学生往往将计算过程等同于"死板"的计算规则的机械应用,难以感受到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算过程的合理性。整体来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有效2.基于情境感知的教学方法下学生数字敏感度的表现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采用基于情境感知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数字敏感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数字大小比较方面,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境,准确感知数字的大小关系。例如,在比较"班级人数"和"教室面积"时,学生能够正确判断"班级人数"更大。在数字估算方面,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估算技巧,结合具体情境对数字大小做出合理预估。例如,在估算教室内的椅子数量时,学生能够结合教室的实际大小,给出一个比较接近的数字估计。在数字运算方面,学生能够理解运算过程的内在逻辑,并且乐于尝试各种运算方法,体验数字运算的灵活性。总的来说,基于情境感知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字感知能力,学生在数字敏感度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3.两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分析
在教学目标和重点方面存在差异。传统教学更倾向于传授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计算规则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数字感知能力。相比之下,基于情境感知的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度,通过情境设计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灵活的数字概念。
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方面存在差异。传统教学多采用"讲授-练习"的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机会。而基于情境感知的教学则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观察、思考和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字感知能力。
在学习效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情境感知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数字敏感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学生在数字大小比较、数字估算和数字运算等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相比下,基于情境感知的教学方法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度。
结语
数字敏感度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现有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探讨有效的数字敏感度培养策略奠定了基础。但实证研究尚显不足,亟需进一步探讨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字敏感度的影响,为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高蕾.数字游戏与逻辑推理——小学数学新课程中数与代数的思维培养[J].小学生(中旬刊),2024,(06):136-138.
[2]郭利超.小学数学教师数字教学能力对学习者认知参与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DOI:10.27064/d.cnki.ghasu.2023.001307.
[3]张子涵.灵活运用数字教育游戏激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小学生(下旬刊),2024,(08):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