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成本管理研究
何树林 周华敏 马健
370923198605201934 371521199102091447 370304198108105130
一、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贯穿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竣工全阶段,直接影响项目投资回报率(每降低 1% 造价可提升利润率 0.5-1 个百分点)。成本管理则通过资源配置优化(如材料损耗率控制在 3% 以内)、工序效率提升(缩短工期 5% 可减少财务成本 2%-3% ),实现项目总成本降低 8%-12% 。传统模式下, 70% 的项目因设计变更(平均变更率 20% )、签证管理混乱导致造价失控,竣工结算争议率超 40%⨀ 。在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平均不足 3% )的背景下,精细化造价控制与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对推动建筑业从 “规模扩张”向 “质量效益” 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成本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管控体系完善: 80% 的项目建立三级造价管控体系(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采用清单计价模式(覆盖率 95% ),招标控制价准确率提升至 ±5% 以内。
技术应用起步: 60% 的企业引入 BIM 算量(工程量计算误差 ⩽2% )、造价管理软件,算量效率提升 5 倍,结算周期缩短至 30 天以内(传统模式需 60-90天)。
动态管控加强: 50% 的大型项目实施全过程造价跟踪,每月更新成本偏差分析(偏差率预警阈值 ±5% ),变更签证审批时限压缩至 3 个工作日。
2.2 主要挑战
阶段衔接不畅:决策阶段估算与施工图预算偏差超 15% ,设计与施工阶段造价脱节( 70% 的变更未进行经济性论证),导致 “三超” 现象频发。
市场波动应对弱:建材价格(如钢材年波动幅度 10%-20% )、人工成本上涨(年均涨幅 8%-10% )导致成本预测误差超 8% ,静态造价体系适应性不足。
数据共享不足:各参与方(建设、设计、施工)造价数据互通率不足 30% ,签证、变更信息传递滞后(平均滞后 5-7 天),协同效率低下。
人才能力短板:具备全周期造价管理能力的人才缺口达 40% ,全过程造价咨询覆盖率仅 25% ,制约管控精度提升。
三、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成本管理的核心原则
3.1 全周期集成原则
阶段联动管控:决策阶段估算准确率 ⩾90% ,设计阶段限额设计(造价偏差 ⩽5% ),施工阶段动态调整(每月成本偏差分析),竣工结算争议率控制在10% 以内。
数据贯通:建立造价数据库(包含 5000+ 条材料价格、 300+ 个指标数据),各阶段造价数据复用率 ⩾80% ,避免重复计算与信息孤岛。
3.2 动态精准原则
市场响应机制:建立主材价格预警(波动超 5% 启动调价预案),人工、机械费按季度更新(调整误差 ⩽3% ),成本预测周期缩短至 1 个月。
量价分离管控:工程量偏差控制在 ±3% (清单量与实际量),单价调整依据市场行情(调价审批率 100% ),结算核减率降低至 5% 以下。
3.3 责权利统一原则
成本责任分解:将造价控制指标(如材料损耗率、工期延误成本)分解至各部门(责任覆盖率 100% ),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权重 ⩾30% )。
风险共担:合同明确甲乙双方造价风险范围(如主材价格超 10% 可调整),争议解决机制完备率 100% ,纠纷处理时间缩短至 15 天。
四、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方法
4.1 分阶段造价控制
决策阶段:采用多方案比选(至少 3 个方案),运用价值工程(VE)优化功能与成本比(提升 5%-10% ),投资估算误差 ⩽10% 。
设计阶段:推行限额设计(各专业造价不得突破分配指标),采用标准构件(减少设计成本 15% ),BIM 碰撞检测减少后期变更 30% 。
施工阶段:变更签证三级审批(技术员、造价员、项目经理),签证确认时限 ⩽24 小时,已完工程计量准确率 ⩾98% 。
4.2 造价优化技术
清单计价精细化:项目特征描述准确率 100% ,工作内容无缺项漏项(完整性 ⩾98% ),为精准报价奠定基础。
不平衡报价应对:招标阶段分析清单漏洞(如工程量可能增加的子目),投标报价偏差控制在合理范围( ±3% ),避免结算争议。
全过程咨询:引入第三方造价咨询(介入率 100% ),从决策到竣工全程管控,造价超支率降低至 5% 以内。
五、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关键策略
5.1 资源成本控制
材料成本管理:集中采购(降低单价 3%-5% ),库存周转率提升至每月 2次(减少资金占用),损耗率控制在 2% 以内(传统模式为 5%-8% )。
机械成本优化:设备利用率提升至 70% 以上(传统模式 50% ),采用租赁与自有结合模式(降低闲置成本 30% ),定期维护减少故障停机(降低维修成本 20% )。
5.2 工序成本优化
工期成本控制:关键线路工期压缩 5%-10% (采用流水施工),避免窝工(人工效率提升 15% ),工期延误违约金控制在合同价的 1% 以内。
质量成本平衡:预防成本投入增加 5% (如样板引路),可减少返工成本30% ,质量成本占总造价比例控制在 2% 以内。
5.3 数字化管理手段
成本数据库建设:积累同类项目成本数据(指标库、价格库),数据更新频率 ⩾1 次 / 季度,成本估算效率提升 60% 。
造价 BIM 应用:模型关联成本信息(实现 “一模算量、多模复用”),变更成本测算时间缩短至 1 小时(传统模式需 1-2 天)。
六、结论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成本管理通过全周期集成、动态精准的原则与数字化技术应用,可实现造价超支率降低至 5% 以内、总成本节约 8%-12% ,有效提升项目经济性。当前存在的阶段脱节、市场波动应对弱等问题,可通过全过程咨询与大数据预测技术解决。未来,随着数字孪生(造价模拟误差 <3% )与智能合约(自动结算准确率 ⩾95% )的发展,将实现 “事前精准预测 - 事中实时调控 - 事后快速结算” 的闭环管理,推动造价控制与成本管理向 “智慧化、协同化” 升级,为建筑工程提质增效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普敏 .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成本管理研究 [J]. 建筑工程与设计 ,2024,3(1):25-27. DOI:10.12417/2811-0536.24.01.009.
[2] 高妮 .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识别及成本控制动态管理研究[C]//2025 工程技术与材料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 2025:1-3.
[3] 于莎莎 . 房屋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与管理研究 [J]. 建材发展导向(上),2020,18(7):321. DOI:10.3969/j.issn.1672-1675.2020.07.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