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作者

权亚琼

西咸新区黄冈泾河学校

摘要:本文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问题,分析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素养培育滞后现状,探讨实验探究引领、思维能力提升等教学策略,探究多元评价创新、学科素养强化等实践路径。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创新评价机制等方式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与效果,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时,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一、初中物理教学,素养培育滞后

许多教师仍习惯传统讲授方式,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与体验感受。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公式记忆多实践操作少;题海训练多能力培养少。物理作为实验学科其实验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常采用演示实验或实验视频代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实验教学失去原有作用。部分学校实验设备陈旧或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探究需求,制约学生实验能力提升。考试评价体系过分关注知识点掌握程度,忽视核心素养考察,导致教师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思维。

物理概念抽象学生理解困难,教师未能有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使物理知识停留学生记忆表层,未能内化为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存在物理恐惧症认为物理难学难懂,缺乏学习兴趣与动力。信息技术应用不够深入,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融合不充分,未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物理教学创新。跨学科整合不够,物理与其他学科知识割裂,学生难以建立完整知识体系。教师自身核心素养理解不足,教学理念更新缓慢,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难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学校管理层面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重视不够,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学评价单一,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未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家校协同不足家长对物理学习认识片面,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忽视科学素养培育重要性,未能形成育人合力。

二、实验探究引领,思维能力提升

教师精心设计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体验完整科学探究过程。实验设计需贴近学生生活,利用简易材料制作实验装置,增强趣味性与可操作性。创设情境化教学场景,将抽象物理概念置于具体情境中,通过现象引发思考促进概念形成。物理课堂要重视思维能力培养,通过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教师提问强调开放性与启发性,鼓励多角度思考培养批判思维习惯。创设认知冲突,引发深度思考促进概念重构。通过项目学习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与协作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拓展物理教学时空。建立学科融合视角,将物理与数学、化学、生物等联系,构建完整知识网络。引入科学史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营造宽松课堂氛围,鼓励质疑表达激发创新潜能。

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噪声及其控制》教学为例,教师需要设计校园噪声调查与防治探究项目。课前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噪声?校园哪些区域噪声较大?如何测量噪声?噪声对人体有何影响?如何控制噪声?课堂上组织学生制作简易分贝仪,分组测量校园不同区域噪声水平,绘制校园噪声地图。探究不同材料对噪声吸收效果,设计实验比较毛毯、棉花、泡沫塑料等材料吸音效果。学生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噪声产生原因、传播规律与影响因素,并提出校园噪声治理方案。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思考:为何相同声源,不同人感受不同?如何区分噪声与悦耳声音?为何隔音材料能降低噪声?通过这类开放问题,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引入世界无噪声日相关内容,讨论噪声污染社会问题,培养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多元评价创新,学科素养强化

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册等方式记录学习进步轨迹。构建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模式培养反思能力。评价内容涵盖知识理解、实验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态度等方面,全面反映素养发展状况。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更新实验设备,构建开放性实验环境定期开放实验室。组织实验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创设物理实验探究课程,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明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教学反思等形式促进成长。开展特色学科活动,举办科学讲座、科技展览等,增强学生科学兴趣。组织参观科技馆、发电厂等场所,感受物理知识应用价值。加强家校协同宣传物理核心素养重要性,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利用社会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汽化和液化》教学为例,实施多元评价创新与学科素养强化实践。教学设计以探究水循环奥秘为主题,创设情境:春夏之交校园湖面常有雾气升腾,雨后窗玻璃会凝结水珠,这些现象背后蕴含怎样物理规律?课堂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加热烧杯中水,观察水温变化与水汽现象;冰块放置金属盘上观察盘底水珠形成过程。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汽化速率因素与液化条件。实验过程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学生实验操作评价表(实验设计合理性、操作规范性、数据记录准确性等);小组协作评价表(分工合作、交流互动、解决问题能力等);探究报告评价(实验分析深度、结论科学性、创新点等)。设计生活中汽化液化现象调查作业,学生收集整理日常生活实例,制作调查报告,互相评价学习。针对水循环与天气变化主题,开展小型跨学科项目学习,融合地理、生物学科知识,理解水循环过程中汽化液化现象对生态环境影响,培养系统思维能力与环保意识。

结论: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应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以实验探究为引领,通过情境化教学、问题链设计、项目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学科特色活动、强化家校协同、利用社会资源等实践路径,全面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更能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树立正确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马明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探究[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二).河北省廊坊市第六中学;,2023:978-981.

[2]王宏志.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陇南市武都区深圳中学;,2020:2295-2296.

[3]石晓东.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