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劳动实践赋能高中政治教学的校本实践研究
吴玉仙
闽侯县第四中学 福建省福州市 350102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强调政治学科应增强实践性,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然而,传统高中政治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讲解,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实践能力不足。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学科的社会实践要求高度契合。因此,将“乡村振兴”劳动实践融入高中政治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感,还能提升其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将结合校本实践,探讨如何通过乡村劳动实践优化高中政治教学,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乡村振兴”劳动实践融入高中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1.乡村振兴政策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契合点
乡村振兴战略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内容,与政治学科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高度契合。学生学习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政策,能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推动农村发展的决心,增强政治认同;剖析乡村振兴中资源分配、治理模式等问题,可培育科学精神;参与乡村法治宣传等实践,能提升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能力,全方位助力核心素养落地。
2.劳动教育在政治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
劳动教育是政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教学中融入劳动实践,学生通过参与乡村农事劳作、建设乡村文化设施等,体会劳动创造价值,理解马克思劳动观。这种亲身体验让学生明白劳动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培养艰苦奋斗品质,深化对政治理论中劳动相关内容的理解,如劳动与生产关系等,促进知行合一。
3.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环节的不足
当下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环节存在诸多短板。部分学校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多为理论知识背诵后的简单问答,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实践活动开展频率低,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深度探究需求。且实践资源利用不充分,未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尤其是乡村资源。这导致学生对政治知识理解浮于表面,实践能力、创新思维难以提升,无法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乡村振兴”劳动实践赋能高中政治教学的实践路径
1.构建基于乡村振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时,要深入剖析政治教材,精准提炼与乡村振兴关联的知识点,如经济生活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政治生活里的基层民主治理等。在“乡村经济发展调研”模块,引导学生实地考察乡村特色产业,从农产品种植、加工到销售全链条分析,运用经济学原理探究产业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乡村治理模式探究”模块中,组织学生调研村委会选举流程、村务公开情况,结合政治理论理解乡村治理的民主内涵。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设计分层教学内容。高一学生以体验式劳动为主,参与乡村简单农事,了解农业生产基础;高二学生开展小规模调研项目,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高三学生则聚焦政策深度研究,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逐步搭建起系统、连贯的知识架构,全方位提升学生政治素养。
2.利用乡村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乡村丰富的资源为实践活动提供广阔天地。在自然资源利用上,组织学生参与生态种植,亲手播种、养护农作物,观察农作物生长与自然环境关系,领悟生态农业理念;开展养殖劳动,了解养殖过程中的环保措施,深化对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认知。文化资源方面,带领学生参观古村落、乡村非遗传承地,挖掘乡村历史底蕴,鼓励学生通过拍摄短视频、撰写推文等方式宣传乡村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人力资源运用上,邀请乡村致富能手分享创业经验,剖析产业发展思路;组织学生与基层干部交流,参与村庄规划讨论,实地调研乡村治理难题,促使学生将政治理论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对政治知识的感悟。
3.加强劳动实践成果的课堂转化与反思总结
劳动实践结束后,教师需精心组织课堂转化环节。课堂伊始,安排学生分组展示乡村调研数据,如产业规模变化、村民收入增长幅度等,引导其他小组同学提问、研讨。对于学生分享的劳动感悟,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与点评,挖掘其中蕴含的政治原理。在反思总结阶段,教师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调研样本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劳动分工是否合理”等。学生通过反思,优化调研方法、改进劳动组织形式,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教师结合学生反思情况,进一步拓展相关政治理论知识,如依据乡村治理调研成果,深入讲解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在乡村的实现形式,推动知识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效内化。
三、优化“乡村振兴”劳动实践融入政治教学的策略
1.加强校地合作,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
学校与乡村基层组织、农业企业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是丰富教学实践的关键。学校可与乡村合作,在村庄划定专门区域作为劳动教育基地。在这里,学生能参与农事体验,从春耕播种到秋收采摘,全程参与农作物种植,亲身体会农业生产艰辛,理解乡村经济基础。同时,参与乡村建设实践,协助修缮乡村道路、建设文化广场,在实践中领悟乡村规划与发展理念。与农业企业合作时,组织学生参与农产品营销实践,运用经济学知识制定营销策略,了解市场规律;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实践,学习新型农业技术,助力乡村产业升级。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打造多样化实践场景,拓宽视野,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让学生在真实乡村环境中深化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创新教学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采用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能有效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以“乡村振兴项目策划”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学生分组深入乡村调研,分析当地资源优势与发展困境,运用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原理,从产业规划、基层治理等多方面制定振兴方案。在这过程中,学生将抽象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指南。情境教学则通过创设乡村治理冲突、产业发展受阻等真实情境,如模拟村民会议讨论土地流转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民主决策、协商民主等知识分析解决,将理论具象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政治理论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四、结语
“乡村振兴”劳动实践为高中政治教学提供了生动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能力。通过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有效增强政治教学的现实感和实践性。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校地合作模式,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以推动劳动教育与政治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李明辉.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政治教学的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0(3):56-63.
[2]陈伟,刘晓东.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与学校德育创新[J].基础教育研究,2022,39(4):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