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SCADA 的电力系统监控与故障诊断
丁乔 赵振
370306198612162022 370303199005176313
一、引言
SCADA 系统通过部署在变电站、输电线路等节点的远程终端单元(RTU)与传感器,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参数(电压、电流、功率等)的实时采集(采样频率 1-10 秒 / 次),并通过调度中心完成数据分析与控制指令下发。我国省级以上电力调度中心均已建成 SCADA 系统,覆盖 99% 以上的骨干电网,使故障平均定位时间从传统人工巡检的 2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以内,年减少停电损失超 100 亿元。随着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与电网规模扩大,电力系统呈现动态化、复杂化特征,传统 SCADA 系统面临数据处理延迟(超 5 秒)、故障诊断精度不足(准确率 70% 左右)等问题。优化基于 SCADA 的监控与故障诊断功能,对适应新型电力系统需求、提升调度决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电力系统智能化转型的基础环节。
二、SCADA 系统在电力监控与故障诊断中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监控范围扩展:SCADA 系统已从传统输电网络延伸至分布式电源、微电网,接入终端数量较十年前增长 5 倍,数据采集点超 100 万个。
诊断功能升级:部分系统集成故障录波与事件顺序记录(SOE)功能,事件分辨率达 1 毫秒,可捕捉故障前后的关键数据,辅助诊断分析。
自动化水平提升:支持远程操作(如断路器分合),操作响应时间 ⩽5 秒,自动发电控制(AGC)与自动电压控制(AVC)覆盖率超 80% 。
2.2 主要挑战
数据处理压力:单套省级 SCADA 系统日均数据量超 10GB,峰值时段数据传输延迟达 10 秒,影响实时监控精度。
故障诊断局限:依赖预设规则库,对复合型故障(占故障总数 20% )诊断 准确率不足 60% ,易出现误判或漏判。
新能源适配不足:风电、光伏出力波动快(分钟级变化率超 20% ),而SCADA 采样频率较低,导致新能源场站监控数据滞后,影响并网稳定性。
三、基于 SCADA 的监控与故障诊断核心功能
3.1 实时监控功能
数据采集与展示:实时采集电压(精度 ±0.5% )、电流(精度 ±1% )、功率等参数,通过人机界面(HMI)动态展示电网拓扑与运行状态,画面刷新时间 ⩽1 秒。
远程控制:支持对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的远程操作,操作指令执行成功率 ⩾99% ,并具备防误操作校验(逻辑校验覆盖率 100% )。
越限告警:当运行参数超出阈值(如电压偏差 ±5% )时,系统自动触发声光告警,告警响应时间 ⩽3 秒,告警信息包含故障位置与参数偏差值。
3.2 故障诊断功能
事件记录与分析:SOE 功能记录故障发生时间、设备状态变化等事件,形成时间序列日志,支持回溯分析故障演化过程。
故障定位:结合网络拓扑与量测数据,定位故障区段(如输电线路故障点误差≤5 公里),定位准确率 ⩾85% 。
故障类型识别:通过对比故障前后的电流突变、电压跌落特征,识别短路、断线等常见故障类型,识别准确率 ⩾80% 。
四、基于 SCADA 的监控与故障诊断关键技术
4.1 数据采集与传输优化
分布式采集架构:采用边缘计算节点预处理数据(如滤波、压缩),数据传输量减少 40% ,采集延迟控制在 2 秒以内。
高速通信网络:升级调度数据网至 1000Mbps 光纤链路,采用优先级队列技术,确保故障数据(如 SOE)传输优先级高于普通监控数据。
时间同步技术:基于北斗卫星授时,使各 RTU 时间同步精度 ⩽10 毫秒,保障故障事件的时序一致性。
4.2 智能故障诊断算法
规则库与机器学习融合:在传统规则库基础上,引入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数据量超 10 万条故障案例),复合型故障诊断准确率提升至 85% 以上。
多源数据融合:融合 SCADA 量测数据、故障录波数据与气象数据(如风速、覆冰),构建综合诊断模型,诊断响应时间缩短至 10 秒。
故障预测预警:通过分析设备状态趋势(如变压器油温变化率),提前 1-2小时预警潜在故障(如过载、绝缘老化),预警准确率 ⩾75% 。
4.3 监控可视化与交互优化
三维可视化技术:将电网拓扑与地理信息系统(GIS)融合,构建三维监控界面,故障位置显示精度达 100 米以内,直观呈现故障场景。
移动监控终端:开发轻量化 APP,支持调度人员远程查看实时数据与告警信息(数据更新延迟 ⩽3 秒),提升应急响应灵活性。
五、基于 SCADA 的监控与故障诊断优化策略
5.1 系统性能优化
硬件升级:采用分布式服务器集群(计算能力 ⩾1000MIPS ),部署固态存储设备,数据处理速度提升 50% ,并发用户支持量增加至 500 人。
软件架构重构:采用微服务架构,将数据采集、告警、诊断功能模块化,单模块升级不影响整体系统,维护效率提升 40% 。
5.2 诊断功能强化
动态规则库更新:每月根据新故障案例更新规则库(新增规则 ⩾10 条),结合用户反馈优化诊断逻辑,误判率降低至 10% 以下。
自适应阈值调整:根据电网负荷变化(如峰谷差异)动态调整告警阈值(调整幅度 ±10% ),减少无效告警(下降 30% ),提升监控效率。
5.3 新能源监控适配
采样频率优化:对新能源场站采用高频采集(1 秒 / 次),数据传输优先调度,确保出力波动监测误差 ⩽5% 。
预测数据融合:接入新能源功率预测系统(预测周期 15 分钟),在 SCADA界面叠加预测曲线,辅助调度人员预判功率变化趋势。
六、结论
基于 SCADA 的电力系统监控与故障诊断通过技术优化,可实现数据采集延迟 ⩽2 秒、故障诊断准确率 ⩾85% 、新能源监控误差 ⩽5% ,显著提升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与调度效率。当前存在的数据处理压力、诊断局限等问题,可通过硬件升级、算法融合等策略解决。未来,随着 5G、边缘计算与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SCADA 系统将实现 “实时监控 - 精准诊断 - 自主决策” 的闭环,成为新型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的智能中枢,为电网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亚茹 , 谭思佳 . 基于物联网与 SCADA 技术的变电站运维实时监控系统研究 [J]. 电力设备管理 ,2024(5):128-130.
[2] 付贵贤 . 基于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电力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J]. 通信电源技术 ,2025,42(12):16-18. DOI:10.19399/j.cnki.tpt.2025.12.006.
[3] 龙寰 , 杨婷 , 徐劭辉 , 等 . 基于数据驱动的风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 障 诊 断 技 术 综 述 [J]. 电 力 系 统 自 动 化 ,2023,47(23):55-69. DOI:10.7500/AEPS2023072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