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情境教学策略

作者

丁雪

江苏省高邮市菱塘回民实验小学 2256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数学教学理念不断丰富,数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根本目的,而“培养量感”正是新课标中关于数学教学要求的一项新内容。量感是指学生对事物可量测性的直观感受,或者对事物大小的感知和判断。具体包括理解量、量的意义,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和换算单位,感知度量值的差等能力。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培养量感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从新课标中寻找适合小学数学培养量感的情境教学,以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 量感培养 情境教学

量的感知是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重要方法。量的感知是学生对事物的可计量属性和量的关系以直观的形式感受,有助于学生用“量”的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用规则的能力。

一、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必要性

在这一背景下,量感作为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其培养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必要性。量感主要是指学生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它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度量的意义,掌握统一度量单位,能够在真实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同时,学生还需要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可能引起的误差,并能合理估计或得到度量的结果。这一能力的培养不仅关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影响他们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情境教学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际,感知量的存在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的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面对“量”这一抽象概念,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需要借生活之力,将课堂中那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生动化。比如,在”单位“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其他地方进行现场实地测量,学生可以测量树干的周长、测量操场的长度,操作卷尺。自己去感受单位长度的大小及不同单位长度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对象和场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直观理解。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集体协作精神等。此外,在开展“毫升和升”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很多不同的教学情境,如:教师可带来天平、砝码、量杯等物体,让学生或同学们带来个人的量重工具及用具,如饮料、水等进行实物操作、直观感受毫升和升的大,小。让学生或同学们回家自行核准家中一些物品的质量并确定,让学生直观感受与直接使用,这样学生才真正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并解决生活问题。

(二)创设情境,理解量的应用

情景创设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量的作用。几乎任何抽象的量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创设成为拟真的具体问题,从而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觉更真实、更易懂、更易于赞同并学会。

比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个“购物”的场景,要求学生进行价格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计算的过程与方式。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小会计师”的场景,要求学生发挥“小小会计师”的聪明才智,帮助公司审核自来水、水电、办公用品等开支。通过活动的参与,在生活中灵活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算,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运算规律。

(三)实践活动,深化量的理解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量感最佳手段。通过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感受量的实在存在,准确理解量的内涵,提高量感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如让学生做长度换算表,学生除了要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如何互相转换,还要求学生自己去设计表格,并完整表格,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会更加清晰地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同时还会培养他们的数字整理能力和空间语言能力。教师还能组织学生进行物体重量估算实验,让学生边观察边用手感受这个物体的重量,再通过实际测量,比较一下学生的估算与真正的测量结果,以此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四)跨学科整合,拓展量的应用

跨学科融合后可以在更多的学科领域呈现,为什么这些“量”问题不能从其他学科入手呢?比如在自然知识学科中,可以设计实地测量植物的高度、植株数、叶数、叶面积等,感受植物生长相关的量,用数据的直观形式记录下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通过实地活动的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实验能力,还能让学生自发产生相关“量”的问题。在社会科学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调查和研究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面积大小等,来理解人口与地理空间的关系。这样的跨学科整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量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结语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通过情境教学的途径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是一个渐进过程。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搜寻情境,可以运用情境导入任务,可以探索设置实际情境的教学环节,可以试探性开展跨学科教学,使学生最终形成初步的数学量感,进而进一步展开学生的认知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曾榕娇.浅论“双减”背景下技术赋能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质增效——以“有趣的三角形”为例[J].名师在线,2024,(3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