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的当代性在高校美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赵心慧
河北美术学院,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00
高校的美术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对全民审美素养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在当下的高校美术教育中,传承与发展中国画是高校美术教育的实施路径之一,也是高校美术教育的重点。中国人物画作为传承至今的传统艺术之一,其当代性更应从历史中进行回望,没有传统历史的支撑,也无法全面的理解中国人物画的当代性。由于传统水墨的语境消失,当代的中国人物画创作已经不同于传统的中国人物画创作。部分艺术创作者将抽象的造型语言运用到中国人物画当中,并视为“抽象水墨”、“现代水墨”、“新水墨”。在新思潮影响下的中国画专业的高校学生,势必会受到影响和冲击。那么在当今的高校美术教育中,要想深入探究必须要明确中国人物画的当代性的含义。
中国人物画的当代性及其发展历程
(一) 传统根基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强调了绘画的社会文化功能,特别是道德教育的意义,并提出“成教化,助人伦”。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人物画改变了传统的人物造型方式与绘画语言。从而也影响了中国人物画的功能性与基本面貌,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题材和风格,产生了从传统文人画到当代中国人物画的转变。中国传统人物画始终贯穿着“成教化,助人伦”的儒家艺术观,强调艺术与伦理、政治的紧密结合。所以无论是《步辇图》中的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还是《女史箴图》中通过女性道德故事教化妇女,《葛稚川移居图》以隐逸人物寄托避世理想,《兰亭修禊图》中对历史雅集的追慕、文人群体精神共鸣的载体。中国传统人物画始终都不仅仅是美学的产物,更是文化记忆、社会规范和群体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 近现代转型
中国人物画的当代性在近现代时期的转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其中涉及了技法革新、主题拓展、文化碰撞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在这一过程中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核,又吸收了西方的艺术理念,最终形成了多元化的当代表达。西方写实主义通过传教士、留学生的传入,艺术家们开始探索并以艺术回应社会问题。这一阶段出现了《流民图》,描绘抗战时期民众苦难,以素描式的皴擦结合水墨渲染,开创了“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先河的蒋兆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提倡“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人物画成为政治宣传的重要载体。以“南派”人物画为代表的方增先,以简练线条与平涂色彩表现劳动人民的质朴,成为“新浙派人物画”典范的《粒粒皆辛苦》。以及以黄土高原农民群像象征世代传承,融合素描结构与水墨写意,体现“黄土画派”的史诗性的刘文西的作品《祖孙四代》。改革开放至21 世纪,受八五思潮与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艺术家们开始反思历史、关注个体生命,探索形式语言的突破。例如以沉郁水墨渲染悲怆氛围,标志着现实主义向人性深度的回归的周思聪作品《人民和总理》。从宏大叙事到微观个体,从历史隐喻到现实批判,在全球视野中重构“中国性”,既非简单复古,也不是全盘的西化。中国人物画的当代性并非线性演进,而是在传统与革新、本土与全球的张力中不断生成新的可能性。
、 中国人物画的当代性对高校美育的影响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强调艺术创作应当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这一理念不仅对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深远,也对当代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也应发掘当代社会新的生活面貌,引导学生通过新的思维方式催发出新的笔墨语言、新的创作题材。自八五艺术思潮以来,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也始终遵循这一基本路线,并以此为基础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具有现当代性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作品。讴歌祖国、讴歌英雄、讴歌人民这一系列题材成为高校中国画专业师生们所创作的对象。作为中国现当代情景下的大学生而言,面对的对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所描绘的对象发生变化,笔墨的语言也会发生变化,画面已经也随之变化。由此,新时代下的中国人物画有了新的面貌,同时也影响了高校中中国人物画教学的变革方向。那么高校的中国人物画教学也应该通过对现当代美术专业课程大纲的改革,选择一些典型并具有当代性的美术作品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大学生创作者们对现当代美术的认知与理解。
图 1

三、 中国人物画的当代性在高校美育中的发展
中国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仍旧以基础美育为主,因为受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材、师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中国高校的美术课程中缺乏符合顺应当下时代发展的具有当代性的中国人物画课程。这也令许多高校美术学专业不能将当代美术教育作为重点研究。中国高校的美术类专业可以依据专业方向确定课程体系,编写校本课程,增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赋予中国人物画艺术创作精神,从而使得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样式、风格、内容更加多元化。作为高等院校的美育工作者,更应该在中国人物画的课程建设中,通过对现当代优秀中国人物画作品的梳理对当代性进行深入研究,从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题材到表现具有当代意识的绘画流派,从本土文化观念的认同到自身意识的觉醒,我们应该从新学习 20 世纪由传统中国人物画到现当代水墨人物画的演变路径。美育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们客观地去描绘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新世纪建设的新景象,这不但能增强高校美育的教学效果,又可以使学生拥有持续的实践机会,从而也能让艺术真正走进平凡百姓的生活,同时更有助于体现当代美术发展的前沿与特色。
四、 结语
从中国高校美术教育上来看,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美术专业的教学进程。在高校中国画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如何将中国人物画的当代性有效地进行融合,这既是升华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也为当代中国人物画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对现实世界的审美认知、再现与反思始终是当下中国高校的美术教育所强调的,但当我们面对 21 世纪具有当代性的中国人物画与国际语境下的新风尚时,今天的中国高校美术教育要认识艺术发展的规律,只有在坚守艺术本真的前提下拓宽视野、守正创新,表达创作者的真情实感,以人为本,才能创作出真实客观、感人至深的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郎绍君.中国画的“现代性”[J]. 中国书画, 2008(3)
[2]漆澜.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画——20 世纪中国画的观念重构[D].上海:上海大学,2014.
[3]区五一.中国画现代表现技法——谈院校中国画新课程的建设[J].艺术探索,2002(4):32-33.
[4]柯川.在高校美育中对中国画现代性的研究与实践[J].新美域,2023(12):151-153.
[5]郑睿.美育视域下中国画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J].大观(论坛),2023(05):141-143.简介:赵心慧(1992.8—)女,汉族,籍贯:河北邢台人,河北美术学院,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