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吸并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治理:内部审计路径研究
海日梒
内蒙古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分行;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
一、引言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银行吸收合并村镇银行是化解县域金融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但合并后不良贷款率攀升,监管数据显示部分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上升。内部审计是风险防控关键,其方法科学性与有效性直接影响不良贷款风险识别精准度。目前针对该类不良贷款激增的审计方法研究缺乏系统性,亟需构建适配村镇银行特殊性的审计方法论体系,为金融机构合并后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二、吸收合并后不良贷款的特征与审计挑战
(一)不良贷款的结构性特征
合并后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特点:一是涉农与小微贷款占比高,因抵押物估值难、风险缓释弱,如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处置渠道不畅,审计需关注估值与法律效力;二是隐性不良暴露滞后,合并前部分村镇银行通过“借新还旧”“虚假展期”掩盖风险,合并后在主发起银行审计穿透下暴露,需追溯历史业务界定风险责任。
(二)内部审计面临的核心挑战
合并后村镇银行面临三大审计挑战:一是数据兼容性风险,主发起银行与村镇银行信息系统架构差异,如核心业务系统版本不同、数据字段定义不一致,导致信贷数据整合存在“孤岛效应”,审计人员需大量时间清洗数据,影响审计效率;二是风险识别维度复杂,不良贷款激增可能源于村镇银行原有风控缺陷、合并整合不畅或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审计需同时评估信贷审批合规性、贷后管理有效性、系统迁移风险等多维要素,传统单点审计方法难以应对;三是审计标准不统一,主发起银行与村镇银行在贷款分类标准、风险评估模型上存在差异,如主发起银行采用五级分类法且细化至12个子类,而村镇银行原分类标准仅区分正常与不良两类,导致审计人员在判断贷款质量时缺乏统一基准,增加审计结论争议性[1]。
三、吸收合并后不良贷款内部审计的方法论构建
(一)风险导向审计框架设计
1.构建 “合并阶段 - 业务类型 - 风险诱因” 三维评估矩阵
(1)合并阶段维度:重点关注合并后 1 年内的信贷业务,该阶段系统迁移、人员调整引发的操作风险概率较高。
(2)业务类型维度:对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实施 100% 穿透审计,对房地产类贷款执行抽样比例不低于 50% 的重点审计。
(3)风险诱因维度:通过因果分析图识别 “村镇银行原有风控漏洞”“合并整合失效”“经济环境波动” 三类核心诱因。案例分析表明,新增不良贷款与村镇银行原有贷后管理薄弱环节存在显著关联[2]。
2.审计资源动态配置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调整审计资源投入,对高风险业务条线配置复合型审计团队(含信贷专家、IT 审计师),对低风险业务采用标准化审计程序。应用该模型的审计项目在效率和风险识别覆盖面上均取得了显著提升。
(二)数据穿透分析方法
1.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建立 “信贷核心系统 + 影像档案系统 + 外部征信数据” 的三维数据融合平台,通过 ETL 技术清洗整合异构数据。例如将村镇银行原纸质贷款合同扫描件与主发起银行电子合同模板进行 OCR 比对,自动识别合同要素缺失问题,应用该技术能有效识别出部分贷款合同要素不规范的问题。
2.智能风控模型应用:
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不良贷款预警模型,选取贷款期限、行业风险系数、借款人征信评分等 20 个特征变量,通过随机森林算法训练模型[3]。
(三)全流程追踪审计路径
1.信贷业务全生命周期审计
审计村镇银行信贷流程需关注:贷前调查环节核查双人实地调查执行情况,通过卫星地图比对排查“虚构经营场地”;贷中审批环节穿透检查流程合规性,关注超权限审批、逆程序操作,利用流程挖掘技术分析节点耗时,识别“化整为零”风险;贷后管理环节追踪检查报告真实性,通过回访验证检查频率与内容,发现“形式化履职”问题。
四、关键审计技术与工具创新
在审计技术创新应用方面,主要涵盖区块链存证、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和智能审计机器人应用。区块链存证审计应用包括信贷档案上链存证,利用不可篡改特性确保审计证据真实性,智能合约自动校验档案完整性;抵押物状态链上追踪,实时同步抵押登记等信息,穿透查询全流程记录。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涉及构建不良贷款热力图,直观展示高风险区域与行业聚集特征;通过图数据库技术追踪贷款资金实际用途,发现挪用情况。智能审计机器人应用包括处理标准化审计程序,如贷款分类校验、财务指标计算;设置预警规则,实时异常监控交易,日均预警多笔潜在风险交易[4]。
五、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应对
(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1.三级复核制度强化
建立 “审计人员自查 - 项目组长复核 - 总审计师终审” 的三级复核机制,对不良贷款认定、风险责任划分等关键结论实施交叉复核。实验证明运用该机制审计结论差错率可大幅下降。
2.审计质量后评估
审计结束后 3 个月内开展质量后评估,对比审计发现问题与后续实际风险暴露情况,评估审计方法的有效性。应用智能风控模型的审计项目风险识别完整度比传统方法有显著提升。
(二)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1.数据质量风险应对
建立数据质量问题台账,对缺失、矛盾数据实施 “溯源 - 修正 - 验证” 闭环管理。有项目通过该机制解决了大部分的数据质量问题,确保审计分析基础可靠。
2.专业能力不足应对
组建 “内部专家 + 外部顾问” 的复合型团队,外部顾问包括村镇银行监管专家、三农信贷专家等。有审计项目引入了农业经济专家,对涉农贷款风险的识别准确率提升了 1/3。
3.合并特殊性风险应对
制定《吸收合并专项审计指引》,明确村镇银行特殊性业务的审计要点,如农村集体资产抵押的合法性审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真实性验证等,为审计人员提供操作指南[5]。
六、审计结果应用与价值提升
(一)风险化解与整改跟踪
1.分层整改机制
根据不良贷款成因建立 “立即整改 - 限期整改 - 长期优化” 的分层整改机制:对操作不规范问题要求 1 个月内整改;对系统缺陷问题要求 3 个月内完成优化;对机制性问题纳入长期整改计划。
2.整改成效量化评估
设计整改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 “问题整改完成率”“风险缓释效果”“制度完善度” 等维度,通过数据对比量化整改效果。实验证明,审计后 6 个月评估显示,不良贷款率较审计时下降 0.8% ,整改措施有效性达 79% 。
(二)管理决策支持
1.资源配置策略调整
根据审计揭示的区域、行业风险分布,动态调整信贷资源配置:对高风险县域收紧授信额度,对低风险行业增加信贷投放。某银行据此调整后,合并后新增贷款不良率显著低于合并前村镇银行水平。
七、结论与展望
银行吸收合并村镇银行后不良贷款激增的内部审计,需突破传统审计框架,构建融合风险导向、数据穿透、全流程追踪的方法论体系。当前区块链存证、智能风控模型等技术的应用,已显著提升审计效能,但仍需在跨系统数据融合、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等方面深化创新。未来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审计方法将向 “实时化、智能化、预测化” 演进,通过构建数字孪生审计平台,实现对合并后不良贷款风险的动态监测与前瞻预警,为金融机构合并化险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县域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
[1] 中国银保监会 . 银行保险机构内部审计指引 [S].2021.
[2] 陈汉文 . 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0.
[3] 王会金 . 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方法创新 [J]. 审计研究,2021(3):11 - 18.
[4] 杨德明 .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22(2):34 - 43.
[5] 财政部 .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