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下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探讨
孙旭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积极心理学是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兴起的一股心理学力量,在我国很多学科领域都有较多的研究和运用。与较早的主流心理学理念不同,不重点关注消极的心理问题,而是从更为积极的视角探究潜能、美德、积极心理的品质发展等。当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教师的社会期望很高。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知识传承、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使命,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育人质量,也影响着社会的稳步发展。因此提升教师工作潜能、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尤为重要。用积极心理学视角帮助教师提升幸福感、获得感和价值感,是提升其综合素质的首要前提。
1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内容
1.1 主观层面: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从主观体验上探讨个体的幸福感,满足感和快乐感,形成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及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对积极情绪和身体健康关系进行探索。在积极心理学中研究积极情绪和体验对个体的发展有正面作用。
首先,积极情绪体验能够促进个体产生良好的认知,提升做事的效率和效果。研究表明,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有更广泛的注意广度、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思维更活跃。其次,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弱化消极的情绪,避免出现认知局限。另外,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达到有效的自我调节。
1.2 个人层面:积极的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如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观和信仰等。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如人们在生活中爱的能力、积极工作的能力、敢于挑战的勇气、人际交往的技巧、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等。这些积极的特征可以从两个维度考察。第一,个体自身感知的积极因素。如接受自我、认同自我的角色,有较好的效能感,具有明确生活目标、感受到生活的意义。第二,个体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个体与他人关系和谐,相互尊重和欣赏,相互支持和帮助。
1.3 群体层面:人群与社会环境关系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认为,人的经验是在其所存在的环境中获得并体验的,个体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周围复杂环境的影响。人通过与环境的有效互动获得经验并达到自我实现和发展,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会激发出更多正向的行为,形成更多的积极心理品质。在群体这个层面中,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公民的美德,培养个体使之具有责任心、使命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职业信仰等。
积极心理学改变了过于关注有心理疾患的个体这一传统,鼓励人们尝试以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和品质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主张人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使生活更有意义。
2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压力的缓减策略
2.1 营造和谐氛围,提高青年教师的抗压能力
近年来,高校对于青年教师职业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对引进的青年人才在合同聘期内对他们在项目申报、科研产出和获奖成果等方面的考核非常严苛,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则采用“非升即走”的淘汰机制,所以,青年教师初次踏入职业岗位巨大压力。高等教育需要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高校具备可持续吸引优秀学生的魅力和实力,拥有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秉持职业操守、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对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而言,由于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他们承受的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心理状况建设不太理想,表现出职业倦怠、人际关系不和谐、心理失衡问题等,迫切需要采取积极的策略来缓解压力。因此,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为尽量青年教师争取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优化资源结构,提供宽松和谐的办公环境,帮助青年教师提高适应和抵抗压力的能力。
2.2 关心教师成长,发挥工会的压力舒缓功能
高校工会组织肩负着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提高教职工师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素养的重要职能。近年来,随着工会制度的不断健全和职能的不断完善,高校也在充分发挥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职业发展的关心、对教师权益的维护等作用。随着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竞争愈发激烈,其承受的心理压力日渐增大,超强度工作也给他们身体带来过载负荷,如何缓解和改善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成为高校工会组织关心青年教师的重要课题。有学者认为,高校对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支持措施包括: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组织各类教学和科研培训课程,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展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加青年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高校工会作为服务教职工的专门组织,应该在帮助青年教师缓解发展压力方面发挥作用。高校工会在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压力方面存在几大优势:一是组织协调性。工会在高校内具有较高的职能作用和明显的组织优势,能够组织协调全校资源为青年教师提供帮助。二是职能的全面性。高校工会是一级组织,各学院(系)还有二级工会组织,各级工会组织之间相互配合,将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联系在一起发挥职能。三是运行的独特性。高校工会成员大多是具有高学历的教师,有着良好的群团优势和社会优势,可以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系,开展丰富的联谊活动。四是基层的在地性。工会是延伸到高校院系最基层的组织,能够关注到每个青年教师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况,尤其可以在缓解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压力方面深入开展工作。五是方法的灵活性。高校工会相对于行政机构如教师发展中心等在工作方法上更灵活多样,可以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排解教职工的工作压力。因此,高校工会可以联合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及时、全面掌握每个青年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邀请专业老师开展压力疏导;利用学校资源和资金建立压力释放室、休闲茶吧等场所,帮助青年教师缓解压力;通过高校工会组织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趣味性娱乐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有效释放,让他们能够精神焕发,更好地投入教学科研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教师管理的主体,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依托,应密切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此外在社会层面上需要逐步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建设,强化尊师教育,厚植师道文化,提升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和采取相应措施,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个人层面上,高校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要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悦纳自我、发挥自我潜能,积极参加心理建设有关的培训学习、完善自我人格,发展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雨潜.困在时间里的人: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现状、产生及缓解. 江苏高教,2025(01)
[2]张黎;周霖.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时间病理与竞速文化——一项网络民族志研究. 大学教育科学,2025(01)
注:此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一般课题“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改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H2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