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刘尧舜
长沙市天吉土地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湖南省 410000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农民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农村土地资源面临利用效率低、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制约其效能的进一步发挥。从理论上科学界定农村闲置土地的概念范畴,从实际中深入分析农村闲置土地的形成原因,从实践层面探索创新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的有效策略,颇具现实必要性和客观必然性。
1、农村土地管理现状
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强调了土地归集体所有,这一制度有助于维护农村的集体利益,防止土地资源过度分散和私有化。农民虽然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但依然保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在法律保护下进行农业生产和相关活动。这种制度有助于稳定农村社会、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同时为农村土地的灵活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允农民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民,有助于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高效配置。通过土地流转,更有能力的农业生产者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化生产,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逐渐成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多数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垃圾收集、转运与处理体系,垃圾随意丢弃在路边、河边或露天堆放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些生活垃圾中的塑料、橡胶等难以降解物质,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通气性与透水性,阻碍农作物生长。此外,农业废弃物污染问题不容小觑。大量的秸秆因缺乏有效的综合利用途径,多被就地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产生大量烟尘与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畜禽养殖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富含的氮、磷等污染物进入水体,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态系统。
2、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2.1、大力推行可持续土地管理政策
要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就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耕地数量、质量和产能的平衡。这要求地方政府需不断强化土地管理责任,防止出现“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问题,通过科学规划保障优质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应加大对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此外,政策实施过程中需注重生态保护,合理调整土地用途结构,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对耕地的破坏。通过严格规范土地使用和管理、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不仅能够防止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还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期支持。实现可持续土地管理需要协调政府、农民和市场的多方参与,形成土地利用与保护的良性循环,为我国农村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2.2、盘活农村资源
农村经济的多元化资源包括土地、产业、技术、资本、人力、教育、医疗等,部分资源处于“沉睡”之中,部分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足,这都是制约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盘活农村各类资源,对农村资源进行清算,在相关职能部门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下,加快农村资源清算工作,摸清农村包括土地、资产、资源等各类资源的产权,了解农村资源的存量、种类和分布状况等,全面清查农村闲置资源、低效利用资源和可开发资源等,编制《可利用资源资产情况汇总表》,为后续农村资源利用奠定扎实基础。比如,全面盘活农村地区的闲置厂房、农房、矿井、学校、物品及土地等“六闲”资源,深挖农村潜力,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在相关职能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下,对农村资源分类定位,赋能发展,积极探索农村资源禀赋多元化发展路径,结合优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经济收益是农村闲置土地流转利用的根本目的。农村闲置土地的流转利用牵涉到所有权主体、承包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多方利益,必须要以合法、公平、公开为基本标尺,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将收益分配厘定清楚,以保障农民、企业等主体的应得利益[1]。
2.3、构建土地资源用与管理的信息化体系
针对各地土地使用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全面的信息化架构对于促进土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信息的流通效率、满足土地集约化管理需要尤为重要。因此,应构建土地资源数据库,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智能算法,整合并分析相关数据,揭示土地利用的内在规律和未来趋势;以数据为基础,掌握土地的使用状态、审批流程及土地权属等核心要素,对区域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与动态管理,助推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依据土地地籍信息管理规范及分类标准,对各类用地进行科学合理划分,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城乡土地资源管理的深度融合与一体化发展;运用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数据进行深入剖析,制定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与保障[2]。
2.4、积极探索多种发展模式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闲置土地流转规模。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田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并利用闲置土地开展农业生产,提高土地的规模化产出效益。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利用闲置土地发展特色农业。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效结合农业生产过程,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业科普等休闲农业项目,积极打造乡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满足游客的独特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将农民闲置宅基地改造成别具一格的旅居民宿,提升服务品质,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享受乡村风情和田园生活。活开发闲置宅基地资源,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引导和支持进驻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农民充分改造闲置宅基地建设厂房,开展经营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3]。
结束语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从政策引导、 技术创新、 市场机制等多方面着手,构建符合生态和社会需求的农业发展模式。土地制度改革不仅可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还将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随着土地制度的持续优化,农村的资源配置将得到显著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生活质量将迎来全面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增海.如何合理利用我国农村土地资源提升土地利用效率[J].住宅与房地产,2024,(21):98-100.
[2]张东旭.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22,(02):109-110.
[3]曾灵敏.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37(10):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