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作者

刘永静

湖南省中共益阳市委党校 413100

关键词:中小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社会教育资源网络

前言

近年以来,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模式逐渐成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全民阅读水平的重要实践方向。中小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既是教育公平的实践路径,也是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的关键环节。成为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国内典型案例和政策实践,从实践意义、案例创新、面临的现存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展开分析。系统分析旨在为构建普惠化、高效化的社会教育资源网络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一、资源共享的实践意义

1. 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浪费

我国图书馆长期存在“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图书馆资源重复浪费。资源闲置与利用率低的现象突出。2023 年 9 月 1 日通过的《图书馆服务宣言》中提到,要促进资源建设与共享,努力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积极参与资源数字化和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支持开放获取,促进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1]中小学图书馆藏书少,藏书体系不够合理,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对图书馆的要求。通过跨系统合作,可整合分散的图书资源,降低采购成本,扩大服务覆盖面。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尤其地方文献、特色馆藏)与学校图书室的教辅资源互补,缓解了中小学馆藏不足的问题,同时减少了重复采购成本。优化了图书资源配置,减少政府的重复投资,浪费教育资源。

2. 互补服务优势,深化阅读推广

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和较为成熟的活动策划能力,服务的人群多样,服务和资源利用对特定人群的专业化、特殊化针对性差。如对学生的教辅培训、社会人员实践培训等。中小学图书馆筛选图书能力强,服务人群多为教师和学生,针对性强,教辅和科普类数据占据大部分。对特定人群的专业化、特殊化需求针对性强,可以线下开展技能和精细化服务。二者因为服务和针对性的不同,导致互动流通随着运营时间和阅读群体的固定化而逐渐弱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以使得互补二者在服务端的各种优势,深化全民阅读和推广终身学习的活动。

3. 推动全民阅读与社会教育融合

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和公益性与中小学教育的规范性和实践性融合,能够构建出一套社会与校双翼联动的教育生态。通过优质资源的下沉,学生及家长可便捷的获取到优质图书,助力家庭阅读习惯的培养,间接推动“书香社会”建设。教师也可以利用公共图书馆的专业资源,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化课堂设计,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4. 推动教育文化融合创新

公共图书馆利用中小学图书馆这个阵地宣传好自己,让更多中小学生了解其作用与功能,吸引更多中小学生进入图书馆,探索“图书馆+课堂”模式,能将课外阅读有效融入学科教学,形成新的教育资源 双方还可共同打造“智慧图书馆”“成长中心”等新型空间,推动更广泛学习环境建设。同时可以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引进国外优秀文化资源,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例如,邀请外国文化机构或使馆人员到学校进行文化讲座,展示外国的图书、艺术品等,让学生接触不同国家的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

二、主要共享模式及典型案例

1. “一卡通”通借通还模式

在温州、广州等地通过“馆校通”工程的开展,实现了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的图书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以公共图书馆为纽带,共享阅读信息、共建阅读空间。[2]学生在校归还公共图书馆书籍,或通过统一平台访问数字资源,满足教师与学生的文献信息需求,极大提升了文献流通效率。然后,双方联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形成“阅读清单”与“服务清单”的对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高质量推进“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的建设。

2. 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原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经指出,“在网络问题上要特别注重防止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是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3]整合数字资源库,搭建统一访问平台。通过联合采购电子书、数据库,搭建“智慧图书馆”并向师生开放公共图书馆的在线资源,能极大地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师生提供更加方便、高效、个性的阅读体验。例如,广州市推动文化系统图书与教育系统图书管理平台对接,实现数字资源全域共享。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印发文件,要求建立“中小学图书馆+”模式,推动图书共享联盟机制,强化政策支持与资源统筹。

3. 活动协同与馆校共建模式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图书馆与学校活动如同双翼,共同承载着知识传播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提升教育质量,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阅读推广活动联合策划:如德州市图书馆与康博小学合作开展“书香启智”项目,通过绘本讲解、创意绘画等活动深化阅读教育。双方将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新模式,计划引入数字资源、举办家长阅读讲座等,进一步提高项目影响力。

实体阅读点共建:长沙梨塘小学与市图书馆合作共建了一个读书平台,为居民及师生提供免押金读者证和‘家门口’的图书馆服务,让大家享受到丰富的阅读资源,打通家校社阅读渠道,实现图书资源的动态流动。益阳市也在大街小巷建设城市书吧来满足居民的阅读需求

三、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 行政壁垒与协调机制不足

不同系统(教育系统与文化部门)的协作存在着壁垒,例如借阅规则、责任划分、维护保养等,这需进一步统一协调机制。部分学校因安全、管理成本顾虑,对开放图书馆持保守态度。导致合作推进缓慢。这时需建立跨部门协调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完善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工作的落实。

2. 资源标准化与技术兼容性问题

现阶段,图书编目、数据接口等标准不统一影响共享效率。如平台、系统、文档格式之间的不兼容导致电子书跨地区无法打开。建议健全编目标准,要求各成员馆严格执行,加快电子化管理进程,改善基础网络,创建并完善自己的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合作建设联机目录数据库,购买电子数据库产品等不断拓宽服务方式,以更加简便、快捷的方式为读者服务。

3. 服务能力与运维压力

中小学图书馆开放可能面临资金、人力不足、管理负荷加重、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那么,我们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增加资金投入,用于图书的更新与资源配置。通过培训和专业认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引入家长志愿者服务,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逐步达到家校合作共赢的目的、利用社会力量补充资源,以丰富图书资源。畅通图书和各类资源的捐赠渠道,让社会力量更好地进入校园图书馆。

结 论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实困境、政策逻辑与实践路径,揭示了教育系统与公共文化系统协同发展的深层机理。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不是图书流通的简单叠加,而是教育公平、文化普惠的深层实践。通过模式创新与制度突破,这一合作有望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未来需在技术标准化、服务精细化、参与多元化等方面持续探索,最终实现“馆藏有限,资源无限”的愿景。

参考文献

[1]任阳红.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及服务机制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5,42(06):90-93.

[2]张 亚 军 . 讨 论 公 共 图 书 馆 如 何 做 好 少 儿 读 者 服 务 工 作 [J]. 兰 台 内外,2023,(33):82-84.

[3]徐珂玮.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基层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模式[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31(06):101-103.

[4]黄佩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实施为契机提高图书馆服务效能—以广西崇左市图书馆为例[C]//广西图书馆学会.广西图书馆学会 2018 年年会论文集.崇左市图书馆;,2018:16-23.

[5]李茜,白淑霞,李华.高校图书馆专利导航项目实施优化策略研究[J].晋图学刊,2025,(0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