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

作者

熊胜

四川建科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涉及大量作业人员、高空操作、机械设备和交叉工序,是安全风险高度集中的环节。若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极易引发事故,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风险控制作为施工安全保障的重要手段,需贯穿项目的组织设计、技术落实与现场监管全过程。本文从施工准备、人员管理、技术措施等方面,系统分析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要点与风险控制策略,旨在为建筑工程安全建设提供可行性指导与理论支持。

关键词: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基础认知

(一)施工安全管理目标的系统性理解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目标不仅是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还涵盖施工进度、质量和环境控制的协调统一。施工现场的作业结构复杂,各类风险相互交织,需要通过制度化手段对安全目标进行明确、分解与落实。安全管理不仅限于事故预防,还需重视事故后的应急响应和恢复机制构建。实现施工安全的核心在于将安全责任分解至各个管理层级和作业人员,形成人人有责的管理闭环。为达到系统性安全目标,必须建立风险识别、隐患排查、技术预警和动态监管等多元化机制,并通过定期评价反馈不断优化体系运转模式。

(二)施工环境与作业特性的高风险特征

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作业过程常伴随交叉施工、高空作业、大型设备操作和临时用电等高风险因素。多工种、多区域的作业空间使得不同施工队伍之间存在较强的干扰效应,一旦协调不当极易诱发安全事故。高温、雨雪、风力等气象因素也常成为施工安全隐患的重要外因。在施工任务紧张、工期压缩的背景下,一些企业容易出现赶工行为,进而忽视安全管控要求。面对这些高风险作业环境,必须通过科学分析危险源,强化现场组织与调度能力,形成预警、响应与修复的系统应对方案,全面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运行能力。

(三)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保障机制

制度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基础载体,但其成效依赖于执行力的强弱。制度制定应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既包含规范化标准,又需具备流程化细化方案。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动态调整,做到与施工阶段同步、与施工进展融合。加强制度执行力的关键在于监管体系的建立和责任机制的落实。通过现场监督、视频监控、巡查记录等手段,确保每一项制度落地实施。针对发现的问题应建立即时整改机制,明确整改责任人、期限和核查方式,防止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只有制度执行力与现场响应机制同步强化,才能真正实现制度对安全行为的全程约束。

二、建筑施工中安全风险的分类识别与控制对策

(一)人员管理失效导致的风险成因与规避路径

施工人员是施工现场最直接的安全责任主体,其安全意识、技能水平与管理素养决定了安全管控成效。部分施工队伍存在流动性强、培训不足、持证作业不规范等现象,使得一线操作中存在较高人为风险。在人员配置上,若未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岗前教育与交底流程,极易出现误操作、违规作业等问题。有效规避此类风险,需从源头把控施工人员的甄选标准,通过资质审核、技能评估与背景调查确保入场人员基本素质达标。在施工过程中,应持续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层培训,使施工人员掌握相关操作规程与应急处理技能。通过设立班组安全负责人,明确各类作业区域的安全责任归属,使安全管理由外部监管向内部自控转变。最终形成以人员自我保护为核心、以组织监督为保障的多层次人员安全管理网络。

(二)机械设备运行风险的控制技术与管理要点

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土方、混凝土、吊装等关键工序,但若缺乏有效管理,极易成为安全事故的直接诱因。常见问题包括设备操作不规范、维护保养不及时、使用期限管理缺失等。尤其是在高频率作业条件下,设备的疲劳性和隐蔽故障往往难以及时察觉,导致运行中突发故障对人员和结构造成伤害。为了控制机械设备带来的安全风险,需建立完善的设备档案和运行台账,对所有机械实行登记编号、操作人员实名制和定期检修制度。在操作过程中,设置标准化操作指引,规范吊装高度、回转半径与作业区域警示等要求,防止操作误差引发事故。在设备进入关键工序前,应通过第三方检测确保其性能与使用环境相适配,避免因设备参数不匹配而引发结构失稳或坍塌。通过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的结合,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运行状态。

(三)施工工艺流程中的结构性风险源与过程控制

建筑工程涉及的工序繁多,各环节之间存在严格的逻辑与技术依赖关系,若前一工序存在缺陷,极易造成后续施工风险累积。在钢筋绑扎、模板搭设、混凝土浇筑等环节中,一旦结构设计参数未得到严格执行,或工艺手段与图纸不符,将导致结构应力异常、变形裂缝乃至坍塌风险。此类结构性风险具有隐蔽性与滞后性,往往在施工完成后期或交付使用阶段才显现,对安全管控构成严重挑战。为防止结构性风险发生,需强化技术交底制度,确保施工人员对图纸设计要求与施工要点理解一致。施工过程中应设立关键节点验收制度,对每道工序实施责任验收与质量确认。对于涉及承重、抗震、防水等核心结构的施工环节,还应通过专家论证或复核机制,确保结构设计与现场实施高度一致。在施工流程管理中实施全程质量监测和结构响应评估,是提升施工安全水平的重要保障。

(四)环境因素干扰下的突发安全事件预控方案

建筑施工在面对自然环境变化时表现出较高的脆弱性,暴雨、强风、极端高温等天气条件常成为突发安全事故的诱因。暴雨可能导致基坑积水与边坡坍塌,强风可能影响高空作业平台与吊装构件的稳定性,而高温环境则容易诱发作业人员中暑、疲劳操作等问题。环境风险的不可控性与突发性要求施工单位在规划与实施阶段预设相应的防控机制。在前期设计中,应预留排水系统、避风结构与防晒棚等临时设施的空间与资源,确保环境条件变化时具备即时响应能力。在现场管理中应建立环境监测机制,利用传感设备或气象平台实时获取气候变化信息,并通过风险等级设定触发施工调整机制。在突发环境条件出现前后,应设立预警机制和紧急撤离通道,保障作业人员及时脱离风险区域。通过主动预测与提前干预,实现对环境类风险的有效控制与处置。

结束语: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连续性和责任性极强的任务,涵盖人员组织、技术执行、制度落实与环境应对等多个维度。风险控制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安全目标设定的科学性、风险识别的及时性以及执行机制的严密性。在实践中唯有坚持管理标准化、作业规范化与执行刚性化,才能实现施工现场安全形势的稳定可控。通过持续优化施工管理流程、强化一线人员安全培训与技术保障体系构建,方可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推动建设领域安全管理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德俊.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风险防控机制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3,43(02):45-49.

[2]张海东.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控制研究[J].工业建筑,2023,53(04):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