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班主任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关键作用与实施方法

作者

崔杰

吉林省四平市六马路小学校

引言

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模仿能力强但辨别能力较弱,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教育场景中,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最为密切,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日常行为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其教育行为和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小学班主任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关键作用

(一)行为认知的引导者

“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班主任教师进行有计划地培养和引导,使学生的各种行为逐步达到一定的标准或规格,并形成一定品质的习惯。因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来确定不同的目标和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首先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等;其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如个人卫生习惯、饮食起居习惯等等;最后还需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即文明礼貌的习惯。

(二)行为实践的示范者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模仿性,而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与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深远影响,其良好的形象会作为学生的模仿标杆。因此班主任可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们做出表率作用:比如准时到校给孩子们上好每一节课;每天认真的备课做好充分准备再走进课堂去传授知识;见到长辈主动问好或打招呼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学生们效仿的良好习惯。

(三)行为养成的监督者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形成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经过不断的监督和不断反复地训练才能形成。因此,要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好习惯就必须加强监督力度,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正确指导。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最了解本班的学生情况,并且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班主任每天都在观察着自己的学生的一举一动,随时掌握他们思想动态的变化及各种各样的行为举止。

二、小学班主任助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实施方法

(一)构建系统化的习惯培养体系

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涵盖学习、生活、品德等多方面的系统化习惯培养体系。在学习习惯方面,制定课前预习、课堂专注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等具体要求;在生活习惯方面,明确作息规律、个人卫生整理、物品摆放有序等规范;在品德习惯方面,强调诚实守信、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等准则。同时,将习惯培养目标分解为阶段性任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达成目标,避免因要求过高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二)创新多样化的教育引导方式

改变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方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通过召开以“良好习惯伴我成长”、“我的好习惯”等为主题的班队会;举行“习惯养成小妙招”的小组竞赛等活动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运用校园情境剧、讲故事的形式把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收集一些有关习惯培养方面的影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怎样才能更好的做到习惯的培养等等。

(三)建立个性化的激励与矫正机制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对不同的学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激励和矫治措施:习惯养成比较好的同学,在进行口头鼓励的同时,可以发“习惯小标兵”

的奖状,并将他们的照片贴到班里宣传栏中;习惯较差的同学要多与其交流,找出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制订改正方案,可以通过一对一辅导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阶段性的任务完成后的奖励方式等方法来辅助他们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为每个孩子建一个成长档案,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清楚自己是在怎样一步一步的成长着。

三、小学班主任实施行为习惯培养方法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提升

学校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习惯养成教育相关的培训活动,邀请教育专家讲解儿童心理学、行为习惯培养理论与方法等知识,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同时,搭建班主任交流平台,组织班主任分享习惯培养过程中的经验与困惑,通过集体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促进班主任之间的相互学习,不断优化教育方法,为习惯培养工作提供专业支撑。

(二)构建家校协同的培养机制

建立家校共育机制:强化班级管理过程中家校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形成;利用各种途径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如召开主题班会或家长座谈会介绍“好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良好的习惯培养等方面的知识,并把学校的育人理念及时传达给家长,请他们关注孩子在校外的良好习惯的表现,督促他们在家里也要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使孩子的不良习惯得到纠正;对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阶段性总结后请部分有代表性的家长来谈一谈自己是如何帮助自己的子女克服坏毛病并取得进步的经验体会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可以适时地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完成。同时,还要注意经常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建议,根据本班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班级管理工作方案,努力做到学校和家庭齐抓共管,以保证所采取措施的有效实施。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为了使班集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好习惯”的主题是贯穿整个班级文化的灵魂所在,“好习惯”文化作为班级的核心内容,可以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到影响与熏陶。首先,可以在教室里设置一个专门用于宣传的习惯养成板块,比如张贴一些关于习惯养成方面的名言警句等;其次,班主任也可以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制定一份“好习惯公约”;最后还可以组织一些有关于习惯养成方面的小型比赛或者评比,如“习惯养成打卡”、“小组习惯大比拼”等等,并且要将这些活动坚持下去,使得班级内充满着一种团结友爱互相竞争的良好风气,这样就可以做到人人讲文明,个个懂礼貌,进而促进同学们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

结束语

小学班主任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扮演着引导者、示范者与监督者的重要角色,其实施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习惯养成的质量。通过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创新多样化教育方式、建立个性化激励矫正机制,并辅以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升、家校协同、班级文化营造等保障措施,班主任能够更高效地助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牛秀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N].山西科技报,2025-02-25(B07).

[2]郑华昌.小学班主任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3.

[3]常文雅.基于班级管理效率的小学班主任领导行为的个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