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跨境电商专业课程改革创新研究
张娟娟
芜湖职业技术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3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跨境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 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24 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达 2.63 万亿元,同比增长 了 6%。在跨境电商平台多元化的基础之上,东南亚、中东、拉 电商交易规模逐年攀升,且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扩大。 工智能(AI)技术为跨境电商行业带来了机遇和变革,成为推动 得跨境电商岗位的技能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传统的跨 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明确指出人工智对教育变革的重要性。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推动人工智能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加快培养符合智能化产业需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成为高职跨境电商专业课程改革的新任务。
二、跨境电商专业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脱节
跨境电商专业在 2019 年增补进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自 2020 年起执行已经近五年时间。跨境电商专业是一个基于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关务与外贸服务、港口物流等专业的一个综合性的新兴专业。近年来,跨境电商专业虽然也在逐步发展与完善,但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精准,仍然停留在培养学生掌握跨境电商基本业务流程的基础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促使跨境电商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数据分析、创新思维等方面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明显不足。这也导致学生因缺乏相关知识与技能,在毕业后难以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无法有效运用人工智能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课程体系滞后于行业发展
2025 年 2 月教育部公布《 华 业教育专科)。该标准指出,跨境电商专业的主要岗 商客服专员、视觉营销设计专员、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求开设跨境电 法规、跨境电商英语等专业基础 用、跨境电商客户服务、视觉营 技术基础知识,具有适应本行 发展的能力,具有整合知识和综合运 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以上标准可以看出,跨境电商专业涉及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数据分析等多个专业领域,要求从业者不仅能将多专业领域知识融会贯通,还能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既有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又兼具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
然而,高职院校的跨境电商专业课程缺乏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数字技能融入,大多课程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结合部分模拟软件实训的教育模式,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不足,无法形成培养学生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完整知识链。
(三)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教师大多具备国际贸易或电子商务专业背景,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握相对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只能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模拟实训软件完成教学任务。另外,教师在教学中缺乏能与市场发展同步的实训平台,学生无法体验最新的真实平台的操作流程。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将人工智能与跨境电商业务深度融合,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当下企业真实使用流程的实训项目。此外,由于教师自身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握不够深入,也导致其相关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的能力不足。
(四)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目前,高职跨境电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跨境电商平台操作,如亚马逊、速卖通等平台的店铺运营。企业中具备丰富人工智能应用经验的专家难以长期参与教学,导致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此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难以接触到真实的人工智能跨境电商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课程改革创新策略
(一)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目前跨境电商企业的岗位需求,重新审视和调整高职跨境电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且能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技能,又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体而言,学生应能够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分析、跨境电商运营、客户服务、营销推广和供应链管理等工作,能够根据行业发展变化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技能,适应跨境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行业实际需求。
(二)重构课程体系,融入人工智能元素
1. 新增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在学校原有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或《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人工智能概论》等相关通识课程,建立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了解和应用。
2. 优化现有核心课程内容(1)智能选品优化产品策略
在课程《选品管理》中,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数据挖掘工具获取消费者行为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完成市场调研、市场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以及了解消费者需求变化。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市场热门关键词的搜索热度、竞争程度等进行分析,为企业提供选品建议。帮助企业进行智能选品及定价,降低因选品问题带来的市场风险,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在课程《跨境电商运营》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产品介绍,详情页文案;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完成物流模板设计、搜索引擎优化、搜索引擎营销以及店铺运营等。
在课程《视觉营销设计》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商品图片和视频,并能进行视觉营销方案的策划;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完成网页设计等。
(2)精准营销实现个性化推广
在课程《跨境电商数据分析与应用》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完成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并成完整数据分析报告的全流程;能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并完成店铺的实战运营。
在课程《国际市场推广》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新媒体平台的营销文案并完成智能广告投放,提高营销效率;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完成新媒体平台的短视频和直播,并完成社交媒体的账号运营和推广。
(3)智能客服提升客户服务效率
在课程《跨境电商客户服务》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人工智能客服系统实现智能答疑,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聊天机器人技术降低语言障碍和工作时间限制的影响。通过智能客服系统自动识别客户咨询的产品类别,快速调取相关产品信息并提供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高效精准的智能客服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
(4)智能物流优化供应链管理
在课程《跨境供应链管理》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完成物流路径优化、库存管理智能化以及物流方案的制定;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时跟踪货物的运输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物流过程中的问题,通过运输过程实时监控进一步完善智能化供应链管理,提升物流效率与成本控制,降低跨境供应链的风险。
3. 构建跨学科课程模块
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境电商 + 人工智能 + 外语 + 国际贸易”的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由跨境电商、人工智能、外语、国际贸易等领域教师组成的跨学科教学团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共同开发课程、研究教学方法和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实现知识互补和技能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 项目式教学——结合跨境企业真实项目
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以校企合作企业的真实跨境电商项 为 师和企业导师根据行业实际需求完成项目设计,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 过程中,由学生组成项目小组,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 要运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市场数据分析,明确目标客户群体, 完成项目实施,并进行营销效果评估和优化。通过项目式教学, 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在项目教学中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及时为学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项目任务。
2. 案例教学——学习行业最新实际案例
收集和整理跨境电商行业在 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内的最新应用场景和 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实现智能选品并取得显著业绩增长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该企业在实际选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并尝试使用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为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选品,并提交选品方案给校企合作企业,最终实现产品上架,实测选品效果。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学习和讨论,并将结果应用到校企合作的实际运营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跨境电商中的应用要点,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和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
3. 实践教学——促成学生创业项目落地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实际业务和人工智能工具的机会。通过学校与跨境电商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亲身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在跨境电商行业的应用。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结合高校资源以及当地政策,促使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低成本落地创业项目。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
1. 开展教师培训与进修
学校应组织跨境电商专业教师参加人工智能技术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通过定期参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训课程、学术研讨会以及企业实践活动,让教师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应用成果,掌握人工智能在跨境电商领域的实际应用方法,使教师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教学指导。
2. 引入企业专家兼职授课
聘请跨境电商企业中具有丰富人工智能应用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企业专家更熟悉跨境电商行业的实际运作,能够为跨境电商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分享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和经验,将最新的技术和业务需求带入课堂,弥补学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四、结论
人工智能为高职跨境电商专业课程 革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跨境电商专业课程实现全面赋能。人工智能推动教学从“传统操作” 转型,从“模拟仿真实训”向“实战化”升级,从“单一学科”向“跨技术融合”发展。高职院校通过整合资源,构建“人工智能嵌入课程、实训对接行业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适应跨境电商行业智能化升级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彬彬,许秀军 . 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跨境电商课程建设模式创新研究 [J]. 中国信息化 ,2025,(03):111.
[2] 陈伟芝,廖俊棋,许晓婷,冯善盈,彭艳,冼英海 . 产教融合背景下跨境电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10):65.
[3]王晓轩.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跨境电商课程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5,(9):42.
[4] 韦建秀. 产教融合在跨境电商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路径依赖与突破[J]. 商场现代化,2025,(9):48.
[5] 马丽群. 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跨境电商营销策略探讨[J]. 老字号品牌营销,2025,(06):19.
[6] 吴典 . 对话林龙安 :AI 正深度赋能跨境电商 [N]. 国际金融报 ,2025.03
[7] 于欢. 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研究[J]. 南方金属,2025,(02):49.
[8] 张静,黄曦.“岗课赛证”视阈下跨境电商实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 现代职业教育,2025,(10):123.
[9] 刘宏涛,商云霞. 数智化背景下跨境电商本科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25,(8):71.
[10] 黄小玲 . 数字经济视域下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J]. 商讯 ,2025,(02):1.
[11] 江莹莹 . 基于岗位需求的跨境电商专业建设探索 [J]. 商场现代化 ,2025,(08):29.
作者简介:张娟娟(1984 年——),女,汉族,人,讲师,理学硕士,单位:国际经贸学院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研究方向:跨境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