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文化视角提升高中美术教学质量
韩文娟
罗山县中等职业学校
引言
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强调美术教育应立足中华文化立场,同时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多元文化视角的核心是尊重文化多样性,通过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艺术对比与融合,引导学生认识艺术与文化的共生关系。当前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文化内容单一、跨文化对比不足、学生文化认同感与包容度培养薄弱等问题。因此,以多元文化视角重构教学体系,对提升学生审美判断力、增强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一、拓展教学内容,构建多元文化美术知识体系
美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形式与内涵深受特定历史、社会、宗教背景影响。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中的经典作品,而应延伸至不同文化圈的艺术形态,帮助学生理解“艺术无优劣,差异即价值”。通过纵向与横向,即同一文化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把握艺术发展的共性规律与个性特征。为此,教师将“文化脉络”作为教学线索,整合中外、古今、民族艺术资源,形成立体知识网络,给予学生更丰富、系统的学习体验。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高一《美术鉴赏》“宗教建筑”单元时,在讲解中国山西应县木塔(佛教文化)、北京天坛(儒家与道教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检索,搜集了许多教学资料,如补充印度泰姬陵的伊斯兰文化、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的基督教文化等文化案例,让学生进行中外文化对比,同时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宗教建筑的材质,比如木构与石构等进行分析,还可以对其功能进行了解,如祭祀与礼拜,以及对其装饰符号进行学习,如飞天与圣像等,由此,学生们便可以深刻地分析宗教文化对建筑艺术的影响,进而理解“建筑是凝固的文化”。
二、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沉浸式多元文化体验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获取需通过主动体验与互动建构。多元文化美术教学需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艺术创作等方式,让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实践中理解文化内涵。为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模拟 + 项目学习”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感受文化差异。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高二《设计》“民间工艺美术”单元时,为学生们设计了“民族服饰创意重构”的学习项目。在项目中,我以中国西南文化的苗族银饰与东非游牧文化的非洲马赛人珠饰为素材,首先引导引导学生观察两者的色彩、纹样、工艺差异,学生们在观察中发现苗族是银白、马赛是红绿;苗族是图腾、马赛是几何纹;苗族一般是锻造、马赛是串珠。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们分析其与生活环境、民俗习惯的关联,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其美术背景。随后我还让学生分组合作,融合两种文化元素设计现代服饰配饰,在创作中体会不同民族艺术的审美智慧。
三、完善评价体系,注重文化理解与创新能力的培育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教学评价应超越“技法模仿”“知识点记忆”等单一维度,聚焦学生是否能从文化角度解读艺术作品、是否具备尊重差异的态度、是否能创造性融合不同文化元素。评价过程需关注学生的思考轨迹,鼓励个性化表达与批判性思维。由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 + 跨文化反思报告”的评价方式,将文化理解深度与创新应用能力纳入评价核心,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美术理解、美术创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自身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高三《绘画》“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单元时,引导学生们学习完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后,学生们已经掌握了立体主义受非洲面具文化影响等知识,这时我要求学生撰写学习的反思报告,在报告中学生需要对比该作品与中国传统绘画《韩熙载夜宴图》的表现手法差异,分析西方现代主义对非西方文化的借鉴,以及中国当代绘画如何在传统基础上吸收外来养分。而我根据学生们的反思报告,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收获,因此可以更全面、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同时,我在评价时将重点放在学生对“文化借鉴与本土创新”关系的理解深度,最后有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时,我也会及时纠正。
总之,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美术教学,不仅是知识内容的拓展,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通过构建多元知识体系、创设沉浸式体验情境、完善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能让学生在审美学习中既扎根中华文化土壤,又拥有全球视野,最终实现从“学会欣赏”到“理解文化”再到“创新传承”的能力跃升,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包容精神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辛建伟 . 多元文化视角下高中美术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J].中国民族博览 ,2024,(17):189-191.
[2] 赵平飞 .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研究[J]. 试题与研究 ,2019,(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