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生鉴赏能力发展的高中美术自主课堂的构建策略
韩文娟
罗山县中等职业学校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美术教学从“教师讲授”转向“学生主动建构”。美术鉴赏能力的核心是对作品的感知、分析、解读与评价能力,这一能力的形成并非依赖被动接受,而是源于学生自主的审美体验与思维活动。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存在“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结论灌输多、过程探究少”等问题,限制了学生鉴赏能力的深层发展。因此,构建指向鉴赏能力发展的自主课堂,对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化审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兴趣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欲望
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始动力。在美术鉴赏中,兴趣能引导学生突破对“经典作品”的距离感,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感知”,为深入鉴赏奠定情感基础。因此,美术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文化符号切入,通过实物展示、情境模拟、故事讲述等方式,搭建“作品—生活”的关联桥梁,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产生对作品的好奇与探究欲,进而自主查阅资料、观察细节、表达感受。
以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 8 课“天工开物——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为例。课前,教师可收集学生身边的传统工艺实物(如青花瓷片、剪纸窗花、刺绣荷包等),课堂伊始让学生触摸、观察,并提问:“这些物品的纹样有什么特点?它们可能出现在古人生活的哪些场景中?”随后播放短视频《传统工艺的前世今生》,展示古代工匠制作漆器、玉器的过程,引导学生联想:“如果你来设计一件生活用品,会借鉴哪种传统工艺元素?”通过生活关联与情境唤醒,学生自然会主动探究课本中青铜器的“饕餮纹”、瓷器的“青花料”等知识点,在兴趣驱动下完成对传统工艺美术“实用性与艺术性统一”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以探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自主课堂的核心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时,应明确探究的重要性,以探究推动学生超越“记住作品年代、作者”的表层学习,深入分析作品的形式语言、文化背景与艺术价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鉴赏视角与思维方法。为此,教师设置阶梯式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资料搜集、对比分析、辩论讨论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仅在学生思路受阻时提供线索,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与见解,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以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 12 课“理想与典范——古希腊与古罗马美术”为例。教师可提出核心探究问题:“古希腊与古罗马美术都追求‘理想美’,但两者的‘理想’有何不同?这种差异与它们的文化背景有何关联?”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聚焦古希腊雕塑,探究其“人体比例的完美性”“运动中的动态平衡”;另一组研究古罗马建筑,分析其“实用与宏伟的结合”“对权力的彰显”。学生通过自主查阅历史资料,对比两者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在小组汇报中相互补充观点。教师最后引导总结:“古希腊的‘理想’是对神性与人性和谐的追求,古罗马的‘理想’是对现实权力与秩序的歌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艺术风格与文化背景关联”的鉴赏方法。
三、以迁移巩固学生自主学习收获
学习迁移是检验自主学习效果的关键。当学生能将某一作品的鉴赏方法迁移到其他作品或情境中时,才能真正形成稳定的鉴赏能力。迁移的过程既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思维灵活性的锻炼,能让学生在新的审美情境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教师可以提供与课内作品相关的拓展资源,设计迁移任务,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习得的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解读,通过实践应用深化理解,形成个性化的鉴赏经验。
以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 3 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为例。在学习《富春山居图》《溪山行旅图》等作品,理解“意境”“留白”“笔墨情趣”等核心概念后,教师可设计迁移任务: ① 提供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让学生运用“分析构图层次—解读笔墨象征—体会意境氛围”的方法自主撰写短评; ② 对比西方风景画,思考“中国山水画的‘象外之境’与西方印象派的‘光影氛围’在表现自然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学生在迁移应用中,不仅巩固了对传统山水画鉴赏要点的掌握,更能通过跨文化对比,深化对“艺术是文化精神的体现”这一规律的理解,使自主学习的收获转化为可迁移的鉴赏能力。
总之,通过兴趣驱动唤醒内在动力,以探究强化思维能力,用迁移巩固学习成果,能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真正学会“看懂”艺术作品,不仅理解其形式美感,更能洞察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一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更能培养其独立思考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审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付在仁 . 自主课堂:实现高中美术高效教学的应然路径 [J]. 华夏教师 ,2025,(19):62-64.
[2] 段章建 . 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课学生自主课堂实施策略的研究[C]//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 教育理论研究与创新网络总结年会论文集(八). 山东省莘县莘州中学;,2022: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