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技赋能驱动下的山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作者

周延辉

东营职业学院 山东省东营市 25709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依靠资源投入和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山东作为产业体系完备的重要工业基地,正面临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变的关键期。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有效赋能传统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命题。本文立足山东实际,聚焦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结合典型技改案例与实地调研数据,系统探讨了传统产业科技化升级的可行路径与实施机制,旨在为地方产业转型提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操作建议。

一、传统产业技改的核心痛点与现实挑战

(一)中小企业技改动力不足

在山东传统产业中,中小企业占据主体地位,尤其在化工、机械制造、纺织等行业中占比超过 70% 。然而,这些企业在推动技术改造过程中普遍面临“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技改意愿和实施能力明显不足[1]。资金压力是制约企业技改的首要因素。技改项目往往涉及设备更新、系统升级、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初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而多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银行贷款门槛高,导致企业在面对技改机会时望而却步。其次,人才和技术储备薄弱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技改能力。许多企业缺乏具备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难以完成设备选型、工艺优化、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的工作,即便引入先进设备也难以发挥其应有效能。此外,部分企业管理者对技改认知存在误区,认为技改就是简单的设备更换,忽视了流程优化、数据管理和系统协同的重要性,导致技改效果不佳甚至失败。再者,市场不确定性加剧了企业的观望心态。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订单波动频繁,一些企业更倾向于维持现有产能以应对短期生存需求,而非进行长期投入的技术改造。上述多重因素叠加,使得中小企业在技改过程中普遍存在“想转但不敢转”“有心无力”的现实难题。

(二)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存在错位

技改推进过程中,技术服务商与企业之间的供需脱节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部分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解决方案过于“高大上”,脱离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和发展阶段。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有些服务商直接推荐全自动化生产线或工业互联网平台,但这类方案对于年营收几千万、员工几十人的中小微企业来说并不适用,反而可能因系统复杂、维护成本高而加重负担。另一方面,一些低端技术服务商则提供价格低廉但性能不稳定的产品和服务,虽短期内节省了投入,却容易引发设备故障频发、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最终得不偿失。与此同时,企业在选择技改路径时缺乏科学评估机制,难以判断哪些技术真正适合自己,哪些属于概念炒作。加之技术信息不对称,企业很难快速获取匹配自身需求的成熟案例和可行方案,导致“有需求无对接”“有技术无人推”的尴尬局面。此外,部分地区在推动技改过程中存在“重项目申报、轻落地服务”的倾向,政府组织的技改政策宣讲会、对接会虽然数量不少,但往往流于形式,缺乏针对具体行业、具体企业的深度分析和实操指导。这种“上下热中间冷”的现象,进一步拉大了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鸿沟,成为阻碍技改落地的重要瓶颈。

二、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的实施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共享平台

针对中小企业技改能力弱、资金紧张、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共享平台”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该平台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集中采购高价值检测设备、试验仪器和中试设施,并向区域内企业开放使用,实现资源共享、成本共担[2]。例如,在东营橡胶产业聚集地,政府可联合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橡胶材料密炼、硫化、老化测试等关键工艺的共享中试平台。平台采用“按需付费、预约使用”的运营模式,企业无需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设备,即可完成新材料验证、新工艺测试等技改前期工作,显著降低技改门槛。此外,平台还可提供技术咨询、工艺优化、数据比对等增值服务,帮助企业精准识别适用技术方案,提高技改成功率。在运行机制上,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给予入驻平台企业一定比例的使用补贴;同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运营管理,确保平台服务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通过这种模式,不仅能够缓解中小企业的技改压力,还能推动区域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协同,形成“平台支撑企业、企业反哺平台”的良性循环。

(二)推行“分步走”的智能化改造策略

面对多数中小企业资金有限、信息化基础薄弱的现实情况,推行“分步走”的智能化改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分步走”,是指根据企业实际状况,优先从生产流程中最关键、最易见效的环节入手,逐步推进整体智能化升级[3]。例如在机械制造领域,应优先更新数控机床、装配机器人等核心生产设备,提升加工精度和自动化水平;待设备稳定运行、员工操作熟练后,再进一步部署 MES 系统,打通 ERP 与车间执行层的数据流,实现生产计划、物料调度、质量监控的数字化管理;最终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仿真模型,用于产品设计验证和工艺优化。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成效评估机制,确保企业“改一项、成一项、见效一项”。此外,地方政府可引导企业参与“智能制造诊断服务”,由专业团队对企业进行现场评估,提出个性化技改路线图,并协助对接技术供应商和融资渠道。通过分阶段、小步快跑的方式,既能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又能增强其持续投入的信心,真正实现智能化改造的落地见效。

结语:

推动传统产业科技化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山东实际,提出以平台支撑和分步实施为核心的技改路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政策配套、强化服务支撑,推动技改从“试点示范”走向“全面落地”,真正实现科技赋能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岳志春,韩飒,张晓蕊.邯郸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19):29-31.

[2]刘艳英.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2,(04):225-226.

[3]李志勇.传统产业腾笼换鸟 新兴产业蓄势突破——山东能源集团聚焦聚力转型升级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纪实[J].中国煤炭工业,2021,(1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