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创”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王福宇

内蒙古财经大学 01007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剧,就业能力不足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国家大力推进“双创”教育,鼓励学生以创新意识驱动实践能力,以创业精神激活职业潜力,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已从政策倡导转向系统建设阶段,急需深入研究其在就业能力提升中的机制路径与实施策略,为高校深化“双创”教育改革、服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参考。

1“双创”教育的内涵与功能定位

“双创”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高校通过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制度支持等多维度育人机制,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核心内涵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狭义创业行为的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更强调在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情境中,学生面对不确定因素时的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组织实施能力的综合培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业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双创”教育将两者有机融合,构建起“知识—能力—价值”贯通的育人体系。在功能定位上,“双创”教育不仅是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辅助手段,更是高等教育转型与人才培养范式变革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实践教学、项目驱动、跨界合作等方式,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团队协作和成果转化,提升其适应多元化岗位需求的核心能力。同时,“双创”教育还是实现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支撑,其功能远不止“就业工具”,更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路径。

2“双创”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分析

2.1 构建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机制

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创”课程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起点。当前高校中仍存在理论课程占比高、实践课程弱化的问题,“双创”教育应打破传统知识灌输模式,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形成“通识教育 + 专业教育 + 创业训练”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具体措施包括开设创新思维、项目管理、商业计划书写作、技术转化等模块课程,通过案例研讨、问题驱动和项目实操,提升学生的问题识别、逻辑分析与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构建与课程相匹配的教学机制也尤为重要。应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推广“导师 + 企业家 .+. 项目教练”的混合式指导模式,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引导学生参与“真实任务”实践项目,实现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的深度对接。此外,还需通过“课题申报—过程反馈—成果评估”的闭环机制,使学生在持续学习中积累经验,提升就业所需的组织沟通、执行与适应能力,从而实现从“课堂能力”到“职场能力”的有效迁移。

2.2 强化校企协同实践平台的建设与运行

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构建协同实践平台,是将“双创”教育融入就业能力提升过程的重要抓手。当前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仍停留在校内模拟层面,缺乏真实市场环境与任务驱动。“校企共建”应成为平台建设的基本模式,通过共建“双创工坊”、创新实验室、产业学院或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实现企业资源、案例、项目与高校教学的互联互通。在平台运行机制上,应建立稳定的合作协议,明确企业导师与高校教师的双导师制职责,推动企业项目进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提升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依托企业一线任务开展“岗前预就业训练”“实战孵化赛道”“岗位创业对接”等项目,增强学生对职场的感知度和参与度。平台还应注重反馈机制建设,定期评估学生在项目中的成长轨迹,并将实践成果纳入学分管理,真正实现“双创平台”向“就业训练营”的功能转化。

2.3 推进多元评价机制,激发学生主体性与成就动机

评价机制是影响大学生参与“双创”教育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传统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标准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应推动形成“过程+成果”并重、“知识 .+ 能力”融合的多维度评价机制,采用学生自评、教师点评、企业导师反馈和项目成果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认知能力、协作能力、执行能力与创造力的综合评价。在具体实施上,可设立项目化评估单元,以创业计划、技术原型、市场调研报告、产品发布等为载体,替代部分结课考试。同时,鼓励使用数字化评估平台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通过学习行为数据、实践记录、团队表现和社会反馈进行动态评估。引入“成长档案袋”制度,记录学生参与项目的全周期表现,并作为毕业评定、奖学金评比、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通过多元评价体系的推进,不仅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提升其目标导向性与成就动机,从而更积极地将“双创能力”转化为“就业资本”。

2.4 打通创新创业成果与职业发展路径的衔接机制

高校“双创”教育成果与学生未来职业路径的脱节问题,制约了“双创”教育的实效发挥。需系统构建从创新训练到创业孵化,再到就业对接的全链条衔接机制。一方面,应完善成果转化支持系统,对在校期间形成的创业项目、技术成果提供商业咨询、知识产权保护与投融资对接等后续服务,鼓励学生将校园项目落地为社会创业或转化为就业优势。另一方面,应推动“双创”成果在人才评价中的有效认定。高校和用人单位可共同设立“创新积分”“项目履历”等形式,将学生参与过的创业项目、竞赛成果纳入毕业审核、人才推荐和企业招聘的参考指标,破除仅看学历和成绩的用人偏好,此外应积极构建“岗位化创业”通道,如“校企联合研发岗”“驻企创业项目岗”等,将学生自主创业成果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融合,既拓宽了创业成果的生存空间,也为就业能力的内生发展开辟新路径。

结束语

“双创”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发挥主导作用,整合政府政策支持与企业资源优势,搭建更加开放、高效、可持续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同时也需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成长阶段,精准施策、分类指导,增强“双创”教育的适应性与实效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创新引领未来,以创业承载梦想”,不断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与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宫雪岩.“双创”背景下女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华章,2024,(05):153-155.

[2]刘佳琪.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思考[J].产业创新研究,2022,(14):190-192.

[3]刘喆.“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J].国际公关,2022,(13):124-126.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22.1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