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古筝曲《晓雾》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技巧分析

作者

贾晓倩

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61

第 1 章:作品概况

1.1 作曲家介绍

王中山是我国著名的古筝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王中山老师有着非凡的天赋,他创新性地使用双手轮指、轮弹等技术,并在古筝界开创了左手带四个义甲演奏的先河,大大加强了左手的技术含量。他还开创了双手摇指和多指摇,极大提升了古筝的表现力。在他的作品中,他不仅运用西方的作曲方法,还融合加入了民间音乐和京剧因素,创造性地将京剧的元素与乐曲融合在一起,成功创作出《晓雾》、《夜深沉》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古筝作品。

1.2 作品介绍

王中山先生的《晓雾》于 2006 年在北京完成,这是王中山先生的历来创作中极特殊的曲子,也是一部风格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晓雾》首次出现于王中山先生的硕士毕业音乐会上,高超的技巧与完美的意境得到了在场所有观众和老师的认可。这首筝曲展现了北京的雾蒙蒙的早晨,这首筝曲还融合了京剧西皮过门的“京腔”,能让人一下就联想到北京城的清晨的千姿百态。

第 2 章:作品分析

2.1 定弦分析

筝曲《晓雾》是定弦作品,包含了四种民族调式,分别是降 B 宫音阶、F 宫音阶、G 宫音阶、D 宫音阶。这样的定弦调式打破了传统,对传统的音乐材料进行了创新,产生了新的调性色彩。这样的调式使音乐具有多声性,使乐曲的音效更加丰富,增强了整体表现力和感染力。

2.2 曲式结构分析

这首筝曲的框架以四个段落和尾声构成,全曲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散-慢-中-快。散板为第 1-27 小节,包含了引子材料(1-18 小节)和主题材料 a(19-27 小节)。慢板是第 28-45 小节,是主题材料第一次变奏 a1。中板是第 46-116 小节,包含了 a1与 a2 之间的连接部分(46-51 小节)、主题材料第二次变奏 a2(52-60 小节)、插段(61-103 小节)和主题材料第三次变奏 a3(104-116 小节)。快板是第 117-281 小节,包含主题材料第四次变奏 a4(117-147 小节)、插段(148-205 小节)、主题材料第五次变奏 a5(206-223 小节)、插段(224-281 小节)。尾声是第 282-301 小节。主题材料 a 是“京腔”的特性乐汇,在整首乐曲中进行了五次变奏。京剧流水板风格的三个插段和主题变奏段穿插演奏,使作品的完美意境和音乐色彩格外鲜明。

2.2.1 引子的音乐素材

引子由潺潺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引入,这三小节引出了清晨晓雾的缥缈意境,令人浮想联翩,为主题音调的出现铺垫了道路。

2.2.2 主题材料

这首曲子的主题材料来自京剧的“西皮过门”,“西皮”是京剧的一种主要唱腔,起源于明末清初,曲调欢快、明朗,唱腔富有力量、节奏紧凑,适合表现欢乐活泼、坚定、愤怒的情绪。《晓雾》以“西皮”唱腔贯穿全曲,向我们展现了京韵独特的旋律美感。“过门”,就是演员在演唱之前由乐队演奏的引子,和在演唱之中的间奏,俗称“垫头”。

主题材料 a 以右手琶音、单音和轮指的形式,在第 28-30 小节出现了第一次变奏。第 52-59 小节出现了主题材料的第二次变奏,先进行的是右手的轮指和左手的琶音,重复时右手换成摇指演奏,这段音乐形成了同头换尾的八小节方整性乐段。在第二次主题材料的变奏中,丰富了左手的伴奏音,使这段旋律听起来较为丰富。第 104-106小节出现了主题材料的第三次变奏。113-125 小节出现了主题材料的第四次变奏,这一段音乐中,王中山老师创造性地加入了止音的演奏技法,增强了京腔的韵味,也营造出一种空灵梦幻的意境。206-209 小节,出现了主题材料的第五次变奏。第五次变奏中强调重音,京剧的韵味就更浓重了。第 206-215 小节右手是主旋律,左手是 8 分音符的伴奏。第 215-223 小节旋律挪到了左手声部重复了一遍,右手是摇指伴奏。

2.2.3 插段的音乐素材

第一个插段是第 61-103 小节,是京剧西皮流水板风格的片段。西皮流水是一种京剧声腔板式,是有板无眼的形式,整段以 1/8 拍子显示出了西皮快速流水板的风格,这段的音乐还强调重音,左手在某些音上加入了按滑,显得音乐动感又富有韵味。

第二个插段是第 148-205 小节,这段的整体旋律与第一个插段没有太大的区别,有变化的地方是拍子变成了 1/4 拍,148-176 小节左手加上了伴奏织体,176-205 小节演奏方式换成了点弹,速度和情绪也比第一个插段激烈一些。

第三个插段是第 224-281 小节,这段的旋律依旧没有什么变化,拍子是 1/4 拍,左手的伴奏织体更加丰富了,情绪比前两个插段更欢快、更激烈。

第 3 章:演奏分析

3.1 演奏技巧

在当今审美观念的改变和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古筝在中国音乐界的地位日渐增高,古筝作品中的创新因素日渐增多,音乐更加追求音响效果和肢体动作表现,演奏技法逐渐丰富。《晓雾》的演奏技法非常丰富,涵盖了指序、止音、泛音、轮指、擦奏、拍板等,为古筝曲的创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3.1.1 指序

“快速指序”是赵曼琴先生首创并在古筝作品中运用的一种技法。王中山先生创新并延伸了这个技法,开创了左手的“快速指序”,使左手也能在演奏中承担旋律声部,左手快速指序是古筝演奏方法的一大进步,为之后的筝曲创作提供了借鉴,既提高了音乐的技巧性、丰富性,又增加了观赏性、艺术性。左手指序片段是第 216-223 小节,这段音乐中右手的摇指和左手的快速指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3.1.2 止音

止音是为了特殊的音响效果,人为地阻止琴弦发声的方法,止音方法有很多,如手掌止音、按压止音、义甲止音等。《晓雾》在第 117-142 小节使用了止音技巧,这一部分属于主题材料的第四次变奏。这一部分的止音技巧是按压止音,右手弹奏完,左手小指迅速止音,创造出一种短促、干净利落的声音。弹奏止音时要注意右手弹奏和左手止音不能同时进行,但是又不能间隔时间太长,二者要协调好。

3.1.3 泛音

泛音和止音类似,都需要左手来止弦。不同的是,止音是右手先弹奏,左手再止弦,泛音是左右手同时进行;止音中左手可以轻触琴弦的任意位置来止弦,泛音要用左手小指轻触前岳山和雁柱的中间。泛音能带来非常空灵的音乐效果,《晓雾》中的泛音一下就能让人想起清晨蒙蒙的雾,大大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需要注意的是,演奏泛音时一定要找准左手触弦的位置,如果找不准位置,音效就会大打折扣,变成闷闷的声音。

结语

筝曲《晓雾》巧妙的创作构思,使北京清晨晓雾中的景象跃然出现在眼前,非常生动形象。《晓雾》的创作集众家之所长,完美融合了中国京剧和现代音乐,既具有现代气息,又不失古典风范,是一首吸收中西方音乐精华的集大成之作。以上是笔者通过自身的演奏经验和对京韵文化的了解,对《晓雾》这首乐曲的管中窥豹。本文分析了《晓雾》的曲式、演奏技法和演奏体会等,以期为研究筝曲《晓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博钰.浅析筝曲《晓雾》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J].黄河之声,2019,(22):116.

[2]刘芮男.王中山古筝作品《晓雾》的创作和演奏特点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5.

[3]席楠.古筝曲《晓雾》的演奏技法与创作风格分析[J].戏剧之家,2022,(05):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