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模式探索

作者

董雨杭

沈阳城市学院

一、引言

在国家大力倡导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意义

(一)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专业化。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推动行业创新与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

(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相对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促使高校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创新创业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一)融合意识不足

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将两者视为独立的教育模块,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存在课程内容重复、交叉不足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难以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结合,无法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需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需要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拥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然而,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历,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难以将创新创业理念和方法融入专业教学中。同时,高校也缺乏有效的师资培训和激励机制,难以吸引和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

(四)实践教学平台不足

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环节。但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相对匮乏,校内外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需求。此外,实践教学环节与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之间缺乏协同,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模式

(一)构建融合型课程体系

1. 优化课程设置

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专业课程体系中,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案例、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动态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行业创新趋势和创业机会。同时,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如创新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创新思维训练等,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

2. 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打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整合课程内容,开发融合型课程模块。例如,在工科专业中,将产品创新设计、技术创业等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商科专业中,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营销创新等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知识融合。

(二)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1. 加强教师培训

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和成功创业者开展讲座和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学水平。

2. 引进外部师资

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企业家和创业者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实践指导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通过校内外师资的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 建设实践教学平台

高校应加大对实践教学平台的投入,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创业平台。

2. 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孵化、科研创新活动等,将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活动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项目研发、市场调研和商业策划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1.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纳入评价范围,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创新创业能力。

2. 完善激励机制

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对在创新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孵化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教师给予奖励。将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体系,激发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创业项目扶持等政策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保障措施

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融合工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协同工作机制,确保融合工作顺利开展。

高校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经费投入,保障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同时,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支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成果展等活动,宣传创新创业理念和政策,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

六、结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融合型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融合模式,并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和营造良好氛围等保障措施,能够有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赵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J]. 教育研究,2023 (5): 45 - 52.

[2] 李华,陈晨。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模式探索 [J]. 高等教育研究,2022 (8): 67 - 74.

[3] 张悦,刘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困境与对策 [J].中国高教研究,2021 (10): 89 -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