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声"动到"心"动:播音主持在民族情感融合中的创新表达

作者

杨露萍

鄂温克族自治旗融媒体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021000

民族情感融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支撑。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播音主持逐渐突破传统“播新闻、讲故事”的单一职能,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传递民族情感的重要媒介。尤其是在多民族共居的社会背景下,播音主持人如何在语言表达中融入民族特色、在情感传达中体现文化共鸣,成为新时代下传播者的重要课题。当前,播音主持通过声音情绪的精准表达、文化符号的有机融合、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延伸,逐步实现从“声动”到“心动”的转变,激发受众的民族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

一、民族情感融合的传播需求与播音主持的角色转变

1.1 新时代民族情感融合的时代背景与传播挑战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的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民族情感融合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不同民族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愈发紧密,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多元文化差异带来的传播挑战。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快餐化特征,使得部分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误解或曲解;地域文化差异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也阻碍着民族情感的有效融合。此外,西方文化的冲击、新媒体环境下多元价值观的碰撞,都对民族情感融合的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创新传播方式,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与认同感。

1.2 播音主持的传播特性与情感动员能力

播音主持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纽带,具有独特的传播特性与强大的情感动员能力。其通过声音这一媒介,能够直接触达受众的情感层面,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播音主持人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以及情感投入,都能赋予信息独特的情感色彩,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鲜活。在民族情感融合的传播中,播音主持人可凭借自身的专业素养,将民族文化的内涵、民族情感的真挚,通过声音传递给受众,激发听众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动员不同民族群体积极参与到民族情感融合的进程中,成为民族情感传播的有力推动者。

1.3 从信息传递到文化建构:播音主持职能的拓展

传统意义上,播音主持的主要职能是信息传递,但在民族情感融合的新需求下,其职能逐渐向文化建构拓展。播音主持人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声筒”,而是成为民族文化的阐释者、传播者与建构者。他们通过对民族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与解读,结合时代特色与受众需求,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节目中,构建具有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的传播内容。例如,在节目中讲述民族历史故事、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展示民族艺术魅力等,引导受众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从而在传播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民族文化认同,推动民族情感融合从表层的信息交流向深层的文化认同转变。

二、播音主持在民族情感融合中的创新表达策略

2.1 多语言融合与方言表达的情感认同构建

多语言融合与方言表达是播音主持促进民族情感认同的有效策略。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方言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密码。播音主持人在节目中合理运用多语言融合与方言表达,能够增强民族群体的归属感与亲切感。例如,在民族地区的广播节目中,主持人用当地民族语言和方言进行播报,能够迅速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听众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在综合性节目中,适时融入少数民族语言词汇或语句,既丰富了节目内容,又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构建各民族之间的情感认同,促进民族情感的深度融合。

2.2 情感播读与文化符号融合的声音策略

情感播读与文化符号的融合是播音主持创新表达的重要声音策略。播音主持人通过精准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运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技巧进行播读,能够将民族文化中的情感内涵充分传递给受众。同时,将民族文化符号,如民族音乐、传统故事、特色习俗等融入节目声音设计中,使声音更具文化辨识度与情感吸引力。

2.3 场景化表达与沉浸式传播的情境营造

场景化表达与沉浸式传播的情境营造能够有效提升民族情感融合的传播效果。播音主持人通过语言描述、声音特效等手段,为受众构建生动的场景画面,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介绍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时,主持人通过声音模拟节日现场的热闹氛围,描述节日的仪式、活动和美食,搭配相应的音效,营造出沉浸式的传播情境。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让受众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节目场景中,增强受众的体验感与参与感,使民族情感在沉浸式的传播情境中得到更好的融合与传递。

三、播音主持推动民族情感融合的实践路径

3.1 主流媒体节目中的民族情感表达创新实践

主流媒体作为传播的重要阵地,在民族情感融合中发挥着引领作用。许多主流媒体节目积极进行民族情感表达的创新实践,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一些文化类节目,邀请各民族嘉宾分享民族文化故事,主持人以专业且亲切的主持风格,将民族文化的魅力展现给广大观众;一些新闻节目也注重报道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成就,主持人以客观、生动的语言进行播报,传递民族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正能量,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推动民族情感融合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

3.2 地方台与民族地区广播平台的文化传播探索

地方台与民族地区广播平台立足本土,在民族情感融合的文化传播中进行了深入探索。这些平台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制作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例如,新疆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民族语言广播节目,涵盖了音乐、故事、新闻等多种内容形式,主持人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生动播报,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一些地方台还开展民族文化采风活动,主持人深入民族村寨,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的原生态魅力,通过节目让更多人了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情感交流,成为民族情感融合在地方层面的重要传播力量。

四、结语

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播音主持不仅是声音的传播者,更是情感与文化的桥梁。通过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情感表达的精准化和传播方式的融合化,播音主持实现了从“声动”到“心动”的跃升,赋予民族情感传播更深的温度与广度。未来,应加强播音主持人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专业培训与实践创新,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胡悦.(2023).播音主持艺术在民族团结宣传中的传播模式研究[J].新闻传播,31(2),58–62.

[2]高媛媛.(2022).从声音到情感:播音主持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表达[J].传媒论坛,25(9),45–48.

[3]张志强.(2021).新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与民族认同构建研究[J].当代电视,29(4),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