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趣味教学,激活文言起步

作者

韩淑雅

福建省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情感与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2022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1]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初次系统接触文言文,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跨越文言学习的门槛,激活文言文学习的初始动力,是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本文将以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为例,详细阐述具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旨在为文言文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与借鉴。

一、初涉文言,情境激趣

1. 趣味故事导入,点燃求知热情

在教授《司马光》之前,为激发学生兴趣,可创新地引入情境模拟与知识回顾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多媒体展示古代庭院场景,播放孩子们玩耍的音效,营造逼真氛围。随后,引导学生回顾二年级课文《曹冲称象》,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曹冲聪明在哪里呢?其实,还有其他古代小朋友也有着非凡的智慧,想不想知道他们的故事?” 由此自然地引入新课《司马光》。这种充满趣味的导入方式,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古代儿童智慧的好奇,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让学生在初涉文言时便满怀期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2. 巧妙方法对比,激发思维活性

在引导学生理解《司马光》一文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比两篇故事中主人公的智慧。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回忆下《曹冲称象》,曹冲是如何巧妙地称出大象重量的?”

学生 1 :“曹冲把大象赶到船上,在船舷刻记号,再装石头,称石头重量就知道大象多重了。”

教师:“非常棒!那现在我们来看看《司马光》的故事,大家想一想,曹冲和司马光在面对难题时,他们的思考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 1 代表:“他们都很聪明,遇到问题不慌张。曹冲是利用水的浮力间接称象,司马光则是直接砸缸救人。”

小组 2 代表:“曹冲从整体重量的角度思考,司马光从快速救人的角度行动。”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到位。他们都展现出古代儿童善于思考、灵活解决问题的智慧,我们要学习这种思维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还通过情境对比,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代儿童的智慧,内化他们学会《司马光》一文的成就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感受文言,朗诵增趣

1. 多元朗读,领略文言韵味

在《司马光》的朗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打破常规方式,引入多样化朗读方法。除传统的节奏划分朗读,还可采用配乐朗读和对比朗读。

配乐朗读时,依据故事的情节发展选择匹配音乐。孩子们玩耍时,播放轻快的古典音乐;一儿落水时,加快音乐节奏,营造紧张氛围;司马光砸缸救人时,让音乐达到高潮。通过音乐烘托,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情感变化和节奏韵味。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跟着音乐的节奏来朗读《司马光》,感受一下文章的韵味和情感。”

学生们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沉浸在故事的氛围中。

对比朗读则是将正确节奏朗读与错误节奏朗读进行对比展示。教师先进行错误节奏的朗读示范,让学生找出问题,再进行正确朗读,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节奏对文意理解的影响。

教师:“大家听老师这样读,‘群儿戏 / 于庭,一儿登 / 瓮,足跌没 / 水中。众皆/ 弃去,光持/ 石击瓮/ 破之’,这样读对吗?大家仔细思考一下。”

学生1 :“不对,这样读感觉意思都不对了,读起来也很奇怪。”

教师:“非常好,那我们来听听正确的节奏划分,‘群儿/ 戏于庭,一儿/ 登瓮,足跌 / 没水中。众 / 皆弃去,光 / 持石 / 击瓮 / 破之’。大家对比一下,看看哪种节奏更能帮助我们理解文意。”

通过这种对比,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朗读节奏对文言文理解的重要性,有效强化对朗读节奏的把握,提升对文言文句式的感受能力。

2. 趣法背诵,巧积文言句式

为了帮助学生轻松背诵课文,教师采用多种趣味背诵方法。采用填空背诵法,教师制作填空背诵的 PPT,展示去掉部分字词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记忆填空背诵。例如,“群儿( )于庭,一儿( )瓮,足跌( )水中。众( )弃去,光( )石击瓮破之”。开展接龙背诵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依次背诵课文的句子,哪组学生背诵得又快又准确,哪组获胜。还可以选择舒缓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采用配乐背诵法,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氛围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进行背诵。这些趣味背诵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背诵过程不再枯燥乏味,有效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记忆,让学生在快乐中积累知识,同时增强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三、理解文言,实践强趣

1. 生活关联,趣学文言字词

文言字词的理解是学生学习文言文遇到的最基本问题。文言字词学生难理解,但是,古人和今人的生活还是有相通的。所以,让古字词和学生生活关联,自然帮忙学生更好理解文言字词。在《司马光》的字词教学中,在理解“瓮”这个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与之形状相似的容器,帮助直观理解。文中类似“瓮”字的表示物品的有“庭”、“石”等,也可以分类学习。对于“持”字,可以展示一系列手持物品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持”的含义,同时用动作演绎加深理解。文中类似“持”字的表示动作的字词有“戏”、“登”“跌”、“击”、“破”、“迸”等,也可以这样归类学习。

2. 拼字造句,趣悟文言句式

在句式教学方面,以“群儿戏于庭”(状语后置句)和“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省略句)为例,运用“句式拼图”与“情境造句”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将句式拆分成若干部分制作成拼图卡片,学生分组进行拼图比赛,比如 “群儿”“戏”“于庭” 等,分发给各个小组。各小组拼出正确句式后,要结合课文情境进行解释。

小组 1 代表:“我们拼出‘群儿戏于庭’,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和课文中的一样。”

小组 2 代表:“我们拼出‘群儿于庭戏’,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于庭’‘戏’和课文顺序不一样,但是意思和课文是一样的。”

完成拼图后,进入 “情境造句挑战赛”,如“古代学堂”“集市”等,运用所学句式进行造句。有学生造出“群儿学于堂”,有学生说“诸生学于堂”等句子。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深入理解了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能灵活运用到不同情境中,真正提升了对文言句式的运用能力。

通过对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实施趣味教学,从情境激趣、朗诵增趣、实践强趣等多个维度入手,成功激活了学生的文言启蒙学习。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活动中,不仅扎实掌握了文言知识,提升了文言文学习能力,树立了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更深刻感悟到古人的智慧,激活并夯实文言文起步学习。

[1] :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