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年群体的孝道观念对代际支持的作用机制分析
陈嶒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金华市,321000
摘要:在孝道观念二元论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城市青年群体的孝道观念特征以及对代际支持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城市青年群体的孝道观念与代际支持并没有全面式微,他们更倾向于认同相互型代际关系,相比于经济支持,他们开始采用更加丰富多元的代际支持方式。从孝道观念的两个维度来看,相互型孝道对城市青年的情感支持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权威型孝道对城市青年的经济支持与劳动照料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本文通过孝道二元细分,跳出孝道衰落论之争,进一步增进了对转型期孝道观念以及其对代际支持作用机制的理解。
关键词:代际关系,孝道观念,孝道二元论
一.问题的提出
在社会转型转型中,我国的人口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呈现出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趋势,加重了养老负担。在众多的养老模式中,代际支持依然是养老的重要方式。目前,关于子代赡养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种视角:资源假说和文化假说。持资源假说的学者将代际支持看作一种资源的分配和流动。但该视角忽视了中国家庭以及其文化的独特性。在我国的文化中,孝道不仅是构建“家国一体”,维护封建帝制合法性的重要纽带,更是影响个体赡养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进一步分析孝道文化对代际支持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二.文献回顾
(一)代际支持的多元维度
1.代际支持模式
关于代际支持维系与变迁的机制,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解释框架——资源假说与文化假说。资源假说倾向于将代际支持视为一种资源的动态分配与流动过程,家庭的抚育与赡养行为被简化为一种代际间的资源交换过程。文化假说则强调文化对代际关系的深刻规训与形塑作用。鉴于此,对代际关系的研究应当超越单一的资源视角,融入更为丰富的文化维度。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要纽带。在探讨代际支持行为时,必须充分考虑孝道文化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变迁以及对代际支持行为的影响作用。
2.代际支持方式
本研究的核心聚焦于代际支持行为,引入了V.L.Bengtson等人提出的代际团结模型。代际团结的表现在不同方面,在国内学术讨论中被细化为三大具体表现形式:家务协助、经济援助以及情感慰藉。代际团结模型的多维度视角,能够精准捕捉并全面解析代际支持在交换、照料、联系、互动及亲密关系等方面的微妙变化,从而深刻揭示其本质特征与发展趋势。
(二)孝道意涵与论争
孝道观念作为一种深植于文化土壤中的道德观念,其演变历程,映射了社会变迁的轨迹。在对孝道观念的细化研究中,台湾学者叶光辉和杨国枢等人提出了双元孝道模型,将孝道划分为 “权威型孝道”和“相互型孝道”。前者指子女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荣耀家族并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而压抑己身。后者指子女因感念父母养育之恩而在情感、精神上敬爱父母,在物质、经济上奉养父母。该维度的孝道蕴含了更多与平等、互动相关的现代文明特质。城市青年深受现代文化影响,在孝道观念中,更有可能倾向于平等亲密相互型孝道。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相对于相互性孝道模式,城市青年对权威性孝道模式的认同感越来越低。同时,由于权威型孝道更加以“抑己顺亲”和“护亲荣亲”为核心,强调对父母的照料和侍奉。而相互型孝道更加注重代际关系的情感连接。因此,提出假设2: 城市青年越认同权威性孝道模式,其对父母提供代际经济和照料支持的可能性越大,为父母提供精神支持的可能性越小,以及假设3: 城市青年越认同相互性孝道模式,其对父母提供情感支持的可能性越大,为父母提供照料和经济支持的可能性越小。
三.数据变量与方法
(一)数据
本研究采用2017年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Social Survey,以下简称CGSS 2017)数据来分析孝道观念对代际支持的作用机制。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执行,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的大型社会调查项目。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将两次调查中符合青年年龄标准界定(18~35岁)且双亲中至少一方健在的青年群体纳入分析。
(二)变量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自变量为城市青年群体的孝道观念。在cgss2017中,孝道观念测量表包含7个问题,每个问题均设有“非常同意”“相当同意”“有些同意”“无所谓”“有些不同意”“ 相当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并依次赋值为1-7。根据既有理论研究,可将以上问题划分为“权威性孝道”和“相互性孝道”两个维度。本研究对以上测量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其中,因子1为相互型孝道,因子2为权威型孝道,基于因子分析结果,笔者计算出每一个被研究对象在两个公因子上的得分,用于分析和不同代际支持行为的关系。
本文的自变量为子代的代际支持行为。在cgss2017中,代际支持行为包含成年子女在经济支持、照料劳动和情感支持三个方面为父母提供的支持。本研究将对以上三个变量进行赋值:1=很经常,2=经常,3=有时,4=很少,5=完全没有。
本文依据研究内容选取以下控制变量:城市青年群体的性别,为虚拟变量,男性为0,女性为1;年龄;婚姻状况,为虚拟变量,1=有配偶,0=无配偶;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健康状况均为父母双方相加所得。本研究的分析过程主要分为两步。首先,对本研究涉及的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以此分析现代城市青年群体的孝道观念和代际支持的特征。其次,由于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定序变量,因此采用定序 Logistic 回归模型来分析各个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影响。
四.结果与分析
(一)孝道观念与代际支持的描述性分析
通过表2可以看出,城市青年群体的孝道观念呈现二元分化的特征。首先,对于城市青年而言,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依旧是代际互动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孝道观念(4)和(7)两种观点持非常同意的群体分别占比41.22%和46.40%。其次,权威型孝道观念呈现式微状态。青年群体对于孝道观念(3)和(6)的认同程度较低,持非常同意观点的群体仅分别占比为4.75%和4.5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代中国社会,青年人的权威性孝道观念已经逐渐弱化。假设1得到验证。
(二)孝道观念与代际支持的定序logistic回归分析
表4给出了子女给予父母各项支持的回归估计。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权威性孝道模式对城市青年给父母经济支持和照料劳动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情感支持没有显著影响。相互性孝道模式对城市青年给父母情感支持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没有显著影响。换言之,越认同权威性孝道模式的城市青年越可能给父母提供经济支持,越认同相互性孝道模式的城市青年越可能给父母更多精神慰藉。因此,假设2和假设3得到验证。
五.结论与探讨
首先,在并不能简单的用“孝道衰弱”概括当下城市青年的孝道观念。本文将孝道观念细分为“相互型孝道”和“权威性孝道”两个维度。发现城市青年的孝道观念分化明显。相互型孝道已经成为年轻人孝道观念的核心。因此,孝道依旧是维系家庭团结和家庭在生产的重要纽带。对于孝道观念,城市青年的理解呈现出多元化和动态变化的特点。他们不再简单地将孝道等同于无条件的服从与牺牲,而是更加注重在平等、尊重与沟通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型的代际关系。
其次,在代际支持上,城市青年的代际支持行为没有减弱,以一种更加细腻入微、情感丰沛的方式展现其独特魅力。他们不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物质馈赠或经济扶持,更加注重与父母之间精神世界的共鸣,他们通过沟通以及相互理解与,构建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新型代际关系。这种转变,是社会结构变迁下个体价值观多元化与重塑的生动体现,也深刻体现了儒家“亲亲”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
最后,在城市青年群体中,权威型孝道观念对他们的经济支持和照料劳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互型孝道观念对情感支持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权威型孝道观念,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强调对长辈的尊重与服从,以及对家庭责任的积极承担。这种观念在现代城市青年中依然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特别是在经济支持和照料劳动方面。
因此,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在城市青年群体中,孝道观念正以一种更加多元、包容的姿态存在着。权威型与相互型孝道观念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现代家庭伦理的重要基石。而个体权利意识的增强与情感需求的提升,则进一步推动了代际关系的优化与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青年不仅传承了传统孝道的精髓,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家庭关系。
参考文献:
田北海, 马艳茹. 中国传统孝道的变迁与转型期新孝道的建构[J]. 学习与实践, 2019(10):101-111.
叶光辉, 杨国枢. 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车茂娟. 中国家庭养育关系中的“逆反哺模式”[J]. 人口学刊,1990( 4).
陈辉.“啃老”现象的中西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12,(03).
康岚.亲密有间:两代人话语中的新孝道[J].当代青年研究,2014,(04).
宋健,李建民,郑真真等.中国家庭的“转变”与“不变”[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03)
钟晓慧,何式凝.协商式亲密关系:独生子女父母对家庭关系和孝道的期待[J].开放时代,2014,(01).
杨华,欧阳静.阶层分化、代际剥削与农村老年人自杀——对近年中部地区农村老年人自杀现象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