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械结构强度分析方法的应用探讨

作者

崔云超

海湾工程有限公司 050000

机械结构在载荷作用下的强度性能(如应力分布、承载极限、变形量)是衡量其安全裕度的关键参数,广泛应用于机床、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统计,约 60% 的机械故障源于强度设计缺陷,其中复杂结构因分析方法选择不当导致的失效占比超 40% 。传统强度分析存在“理论简化过度”“仿真脱离实际”“试验成本高昂”等问题,难以满足高端装备对强度精度的严苛要求。

一、主流强度分析方法及原理

(一)理论解析法

理论解析法以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为基础,通过建立简化力学模型推导应力与变形计算公式。其核心是忽略次要因素(如局部几何细节、材料微观缺陷),聚焦主要矛盾(如整体受力趋势)。该方法适用于几何规则(如直梁、圆柱、平板)、边界条件简单(如简支约束、固定端约束)的结构,具有计算效率高(单个方案分析耗时通常 <1 小时)、物理意义明确的优势,可在方案设计阶段快速完成多个参数组合的比对。但其局限性显著:一是无法处理复杂结构,如带加强筋的异形箱体、多分支管道等,因无法建立解析模型而难以应用;二是忽略应力集中效应,如轴肩圆角、螺栓孔边缘的应力值可能达到理论计算值的3-5倍,导致安全裕度评估偏于危险;三是难以模拟非线性工况,如材料进入塑性阶段后的强度变化、大变形引起的几何非线性等。

(二)数值仿真法

数值仿真法以有限元法(FEM)为核心,通过“离散化 - 近似求解”思路处理复杂力学问题,是当前工程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强度分析方法。其技术流程包括:第一,三维建模:通过SolidWorks、UG 等软件构建结构实体模型,保留关键细节(如圆角、焊缝);第二,网格划分:将模型离散为单元尺寸0.5-10mm的有限元网格(复杂区域采用细化网格,如应力集中处单元尺寸 ⩽2mm );第三,边界条件设置:施加约束(如固定位移、铰支)与载荷(如集中力、均布力、温度载荷);第四,求解分析:通过 ANSYS、ABAQUS 等软件求解器计算单元应力,汇总得到整体应力场分布;第五,结果验证:检查网格独立性(加密网格后应力变化 ⩽5% 视为收敛)。

(三)试验测试法

试验测试法通过物理加载与传感技术直接获取结构实际强度数据,是验证理论与仿真结果的终极手段。常用设备包括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静态载荷测试)、疲劳试验机(循环载荷测试)、应变测试系统(应力采集)等,核心技术指标为载荷控制精度( ⩽±1%FS )、应变测量精度( ⩽±2μ ε)。

其典型应用流程为:1)试件准备:制作与实际结构一致的试验件(关键尺寸公差 ⩽±0.1mm );2)测点布置:在理论或仿真预测的高应力区域粘贴应变片(如轴肩、焊缝处),数量根据结构复杂度确定(简单件 3-5 点,复杂件⩾10 点);3)加载测试:按规范(如 GB/T228.1-2010)施加分级载荷,记录应变值与变形量;4)数据处理:换算应力值( σ=E×ε ,E 为材料弹性模量),绘制应力- 载荷曲线。

二、强度分析方法的协同应用策略

(一)分阶段协同流程

构建“理论解析→数值仿真→试验验证”的三阶协同体系,实现精度与效率的平衡:

1)方案设计阶段:以理论解析法确定基准尺寸。例如,设计桥式起重机主梁时,先用 σ-max=M-max/W 计算跨中最大弯矩,初步确定工字钢型号(如25a 工字钢),再通过简化仿真(忽略次要筋板)验证截面合理性,筛除明显不合理方案(如自重超标的28a 工字钢)。

2)详细设计阶段:用数值仿真法优化薄弱部位。基于理论尺寸建立精细化模型(网格尺寸 2-3mm ),分析应力集中区域(如主梁与端梁连接节点),通过增加加强板厚度(从 8mm 增至 10mm )使应力从 240MPa 降至 190MPa(材料屈服强度235MPa),同时进行多工况仿真(满载、偏载、冲击)确保全场景安全。

3)验证阶段:试验测试法校准仿真模型。对优化后的主梁进行 1.2 倍额定载荷测试,用应变片采集跨中与节点处应力(实测 185MPa),与仿真结果(190MPa)对比,误差 3% ,验证模型有效性后固化设计参数,形成“仿真-试验”闭环。

(二)多方法互补技术

1)理论指导仿真简化:用解析公式确定仿真边界条件,减少计算量。例如,分析螺栓连接法兰时,通过理论计算预紧力( F=1.2×F 工作),作为仿真中的螺栓预紧约束,避免因假设值偏差导致的应力计算错误(误差可从 15% 降至5% )。

2)仿真优化试验方案:基于仿真结果规划测点位置,提高试验效率。例如,汽车车架强度测试中,通过仿真定位后悬架连接点为应力最大值区域(210MPa),在此处布置5 个应变片,其他区域仅设2 个,减少 30% 的传感器用量,同时保证关键数据质量。

3)试验校准仿真参数:用实测数据修正材料属性,提升仿真精度。如某齿轮箱箱体仿真应力(160MPa)与试验值(190MPa)偏差 15% ,通过反推将材料弹性模量从 210GPa 调整为 185GPa,使后续同系列产品仿真误差控制在 5% 以内。

三、结论

总之,机械结构强度分析需根据“结构复杂度 - 设计阶段 - 精度要求”动态选择方法,即理论解析法适用于方案初选,快速锁定可行参数范围;数值仿真法主导详细优化,精准识别薄弱部位;试验测试法用于最终验证,确保工程可靠性。三者协同应用可将分析误差从传统单一方法的 15%-20% 降至 8% 以内,同时降低 30% 的试验成本。随着数字孪生技术(实时映射物理结构的虚拟模型)与 AI 驱动仿真(自动优化网格与参数)的发展,强度分析将实现“全生命周期动态监测 + 预测性强度评估”,进一步提升机械结构的安全裕度与设计效率,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鸿文 . 材料力学(第 6 版)[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2] 王勖成 . 有限单元法(第 5 版)[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

[3]GB/T228.1-2010, 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S]. 北京 :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4]GB/T3811-2008, 起重机设计规范 [S]. 北京 :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