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兴礼在中国新文学研究中比较方法的运用
于紫轩
济南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22
一、明兴礼的影响研究式分析
影响研究分析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或文学现象之间的传播、接受与创造性转化,它尤其关注作家、作品或思潮之间实际存在的影响关系。影响研究起源于法国,明兴礼(JeanMonsterleet,1912-2001)受其影响也是很自然的,就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而言,使用影响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是非常契合的,对此,明兴礼既有群体性的概括,也针对典型的作家做了专门分析。
他们所喜爱的书,按其重要性排序,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包括:俄国、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他们首先寻找与自己思想一致的导师:富有自由和反抗精神的法国或俄国作家。卞之琳受到了波德莱尔、马拉美、瓦莱里、亨利·詹姆斯、里尔克和 T.S.艾略特的影响;冯至是歌德与里尔克作品的翻译家;艾青是维尔哈伦大众现实主义的狂热代表;李健吾是带有印象派倾向的批评家,是莫里哀的翻译家,是新时代的高尔基;陈残云孜孜不倦地介绍着圣·埃克苏佩里,而罗皑岚则无比推崇萨特;徐訏是一位追随查尔斯·摩根和格雷厄姆·格林创作城市题材的小说家。[1]
明兴礼对以上新文学作家尤其是新诗作家与西方作家的关系阐述具有极强的新潮性,这就体现在他所做的影响研究分析上,相比于本土评论家,明兴礼对于中国新文学中的西方渊源格外敏感,而此种渊源恰恰是真实存在且容易被忽视的,这一点在明兴礼的研究与同时代其他批评研究的对比中尤为明显。
朱自清在《新诗杂话》中品鉴了许多新诗,但他所采用的仍是对古典诗歌的鉴赏模式,例如在评论卞之琳的诗歌时,着重将其与陶渊明的诗歌作比较,得出卞诗诗心敏锐、诗出平淡的特点,而明兴礼却站在卞之琳受到西方印象主义和一系列西方诗人影响的前提下研究他的诗歌,并指出卞之琳的诗歌是以西方诗歌的形式描写出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景象,“这样一位精通古典文化、又紧跟时代脉搏的文人雅士,不再满足于以中式小酒盏小酌,转而以欧式高脚杯盛装那古老的诗意美酒”[2]。在品评冯至的《十四行集》时,朱自清采用的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理论,“但更引起我注意的还是他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境融成一片的理”[3],朱自清是以传统诗论的情、景、理之交互关系来感悟诗句的,而明兴礼则时刻关注歌德和里尔克对冯至的启发,例如朱自清和明兴礼都发现了冯至的诗句对日常生活里细微之处的记录,朱自清对冯诗这一特点做了全面细致的鉴赏,但并未深究其来源,而明兴礼却多次指出“自德国归来后,他更倾向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探寻至高现实的象征”[4],进一步说明里尔克“诗是经验”的创作论对冯至诗歌的启示。
由唐弢和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评论艾青的诗歌时着重注意的是革命激情与时代使命对艾青创作的影响,分析的焦点在于艾青诗歌中对农村劳动人民和祖国大地的热爱。虽然明兴礼的研究也提及了以上内容,而《中国现代文学史》也写到过艾青受到俄国诗歌与法语小说的影响,然而二者的关注重点仍有较大差异,例如虽然他们都注意到了“太阳”“光明”等意象在艾青诗歌中的强烈存在感,但两种研究对此进行阐释的方向却大有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阐释下,艾青诗歌中的太阳代表着“崇高的创造”“革命的事物”和“抗战胜利”[5]等光明幸福的社会主义前景,这是对意象旨归的研究,而让明兴礼更感兴趣的是对意象来源的研究,“他的诗歌奇妙地融合了普罗旺斯的阳光与中国北方平原的寒风,如此一来,他对佛兰德诗人与阿尔画家的偏爱便不足为奇了”[6]。“佛兰德诗人”指比利时象征派诗人诶米尔·维尔哈伦(Emile Verhaeren,1855-1916),以注重社会现实题材和歌颂家乡佛兰德闻名,“阿尔画家”则指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他常以热烈明亮的笔触涂画太阳的光辉。明兴礼的比较研究,无疑可以帮助读者拓展并深化对艾青诗歌的品鉴和理解。
虽然明兴礼有时很难将卞之琳、冯至和艾青等人诗歌中饱含的深意和层层递进的感情悉数阐发出来,但明兴礼却精准指出了卞之琳和艾青的诗歌创作中具体所受的西方文化影响,当然也有一些中国评论家注意到了这一点。被称为“汉园三诗人”[7]之一的李广田也称冯至“从里尔克学到了很多,但他从歌德所学的也许更多”[8],可见明兴礼的判断并非无依据的比附,另外明兴礼并非只强调诗人们创作中的西方元素,他也承认中国古典文学对新诗人的哺育,比如在赏析卞之琳诗歌形式的中西兼具特点时,明兴礼读出了诗句中的中式古典韵味;在论证艾青诗歌所受的里尔克影响时,又指出他忧国忧民的诗心传承于“唐代伟大诗人杜甫”[9],可见明兴礼并未因为中国新诗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便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他是在一个较为持正的立场上对中国新诗做影响研究式的分析。
(二)明兴礼的平行研究式对比
除对有影响关系的中国新文学和西方文学做对比分析外,在平行研究作为一种理论完备之前,明兴礼也凭借他广泛的文学储备,对那些缺少事实联系但基于文学规律仍存在可比性的中西作家或作品进行平行研究,扩大对比与分析的范围,从而进一步总结中国新文学的特点。
明兴礼具有比较文学中主题学的意识,这在他平行研究式的分析中最为突出。所谓主题学,即研究“文学中国际性的共同主题及其变异”[10]。在研究巴金的作品时,明兴礼发现虽然小说中母亲的关怀能给予主角力量,但有时也会成为主角追求理想的牵绊,因此,“母爱”与“自由”便成为了一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在巴金的作品中存在,在世界文学中也很常见。
我们不要忘记,这不单是中国一国的问题,莫洛亚(Maurois)在他所写的 Lyautey 里,给我们指明于十九世纪末叶在法国的一个大家庭中,发生了与上边相同的事。罗曼罗兰在LaRévolte 里给我们描写了克里斯多夫的不可避免的心灵中的变化,他一方面写出克里斯多夫的心理动态,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很同情老母亲的处境。
约翰·克里斯多夫希望离开他所居住的一座德国小城到巴黎去,在那里可以发展他的音乐家的天才。[11]
明兴礼指出,巴金的小说《雾》《秋天里的春天》以及《死去的太阳》中,主人公都在孝心与爱情的单选题中煎熬,母亲的关爱是不忍辜负的,可自由的召唤同样动人,二者不可得兼,于是主人公在摇摆与对立中走向痛苦。明兴礼提到的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André Maurois,1885-1967)在《幸福的本能》(Le Cercle de famille)中书写了一个家族中三代母亲与孩子的矛盾关系,探讨了“为什么母亲们以爱为行为动机,却引发了痛苦的结果”的问题,并将答案归结为当“母爱”成为某种习以为常的、不假思索的社会性歌颂对象时,它往往也包藏了隐形的暴力和权力结构。在《约翰·克里斯多夫》中,在酗酒父亲和贫困生活的艰难处境下,母爱带给克里斯多夫温暖和庇护,但当母亲希望他留在自己身边过安稳却平庸的生活时,克里斯多夫的音乐野心无法忍受这温柔的束缚。明兴礼不仅看到了“母爱-自由”主题中,不同民族文学的相同之处,也认识到了具体文本的区别,并将其上升到了人类共通情感与命运的哲学高度:
罗曼罗兰描写的是母爱与个人使命的战斗,巴金所写的是孝心与情欲的挣扎,两种都是人世间所常见的事实。一个伟大的爱情,对着两种不可兼得的物体,它或者很自私地将两件事调和起来,或者拣一件而牺牲其他的一件。这是很普遍的事实,是在人生大舞台上所演的悲剧,这也就是人类的命运![12]
虽然明兴礼没有具体使用比较文学的概念,但他已经事实上提炼出了“母爱-自由”的文学主题,做了比较性的研究,并进一步由文学转向现实中全人类的共同生命体验和矛盾情绪,因此具有了更强的普适性。不过,明兴礼将巴金笔下主人公的纠结和矛盾总结为“孝心与情欲的挣扎”也有些简单,他提到的三部小说中的人物虽然的确为父母之命和自由恋爱的对立而苦恼,但在这一对立背后展开的是新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迷茫、旧思想的根深蒂固和新旧转换时代的种种矛盾冲突,并非仅仅是“孝心与情欲”的对抗。
三、结语
明兴礼在从事新文学研究时最为突出的方法是比较的方法,这既体现为具备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上,也体现在无实际联系的平行研究方法上。虽然异乡人的身份有时会妨碍明兴礼对中国新文学的理解,但从总体上看,明兴礼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全面对比的研究方法使其研究成果更加立体化,也更具备创新性。
参考文献
[1]Monsterleet Jean: World Literature Today[J]. Contemporary Chinese Letters, 1947(03) 281-289.
[2]Jean Monstertleet. Sommets de la litt é rature chinoise contemporaine[M] , Paris :ÉditionsDomat,1953
[3]朱自清.新诗杂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唐弢、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李广田.诗的艺术[M],上海:开明书店,1946.[6]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法]明兴礼著,王继文译.巴金的生活和著作[M],上海:文风出版社,1950.注释
[1]Monsterleet Jean: “Contemporary Chinese Letters”, World Literature Today 28, no.3(1947) 281-289.
[2]Jean Monstertleet , Sommets de la litt é rature chinoise contemporaine , Paris :ÉditionsDomat,1953,p.137
[3]朱自清:《新诗杂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15 页。
[4]Jean Monstertleet , Sommets de la litt é rature chinoise contemporaine , Paris :ÉditionsDomat,1953,p.139
[5]唐弢、严家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第 67 页。
[6]Jean Monstertleet , Sommets de la litt é rature chinoise contemporaine , Paris :ÉditionsDomat,1953,p.145
[7]指中国现代派诗群中三位杰出的现代主义代表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主要代表作品为《汉园集》。
[8]李广田:《诗的艺术》,上海:开明书店,1946 年,第97 页。
[9]Jean Monstertleet , Sommets de la litt é rature chinoise contemporaine , Paris :ÉditionsDomat,1953,p.144
[10]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 123 页。
[11][法]明兴礼著,王继文译:《巴金的生活和著作》,上海:文风出版社,1950 年,第101 页。
[12][法]明兴礼著,王继文译:《巴金的生活和著作》,上海:文风出版社,1950 年,第10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