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离身”困局: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重构与适应性实践探索
邹冰
盐城市新河幼儿园 江苏省盐城市 224001
幼儿园劳动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劳动教育中普遍存在身体缺位问题,即“离身”困境。本研究旨在直面这一问题,通过具身重构和适应性实践,探索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路径,旨在提升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 身体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性
1.1 身体参与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身体参与是劳动教育的核心载体,承载着独特的教育价值与深远意义。从教育本质看,劳动本身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幼儿通过身体的直接参与,能将抽象的劳动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经验,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劳动原理、掌握劳动技能。例如,在种植活动中,幼儿亲手翻土、播种、浇水,通过肢体动作感知土壤湿度、植物生长规律,实现认知与实践的统一。从身心发展角度,身体参与劳动能促进幼儿大肌肉与精细动作的协调发展,提升手眼协调能力和肢体灵活性。同时,劳动过程中的身体付出有助于培养幼儿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自我服务、服务他人的责任意识,使幼儿在身体力行中体会劳动的价值与乐趣,为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奠定基础,是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
1.2 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身体缺位问题
尽管身体参与在劳动教育中至关重要,但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仍存在显著的身体缺位现象。一方面,教育内容倾向于理论灌输,过于注重劳动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幼儿身体实践环节,导致幼儿对劳动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体验劳动过程。例如,部分幼儿园以视频观看、故事讲述替代实际劳动操作,幼儿缺乏亲身体验的机会。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活动设计脱离幼儿身体发展特点,活动难度过高或过低,无法匹配幼儿的实际能力,影响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安全顾虑也使得教师在组织劳动活动时过度限制幼儿的身体活动范围,将劳动简化为形式化的流程,弱化了身体参与在劳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阻碍了幼儿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
1.3 身体参与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身体参与劳动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认知发展方面,幼儿通过身体感知、操作和探索,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为理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支撑。如在手工制作劳动中,幼儿通过裁剪、拼接等动作,理解形状、空间等概念,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在社会性发展层面,集体劳动活动中的身体协作能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幼儿在共同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分工、互助与分享。同时,身体参与劳动能有效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当幼儿通过自身努力完成劳动任务时,会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身体参与劳动教育如同打开幼儿全面发展的“金钥匙”,为其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 劳动教育课程具身重构
2.1 设计具身体参与的劳动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重构需以设计幼儿深度参与的活动为核心。在活动规划上,依据幼儿年龄特点与身体发展水平,创设多样化、贴近生活的劳动场景。如小班设置“整理小能手”活动,让幼儿在叠衣物、摆放玩具的过程中锻炼手部精细动作;中班开展“班级小园丁”活动,引导幼儿参与植物养护,通过浇水、施肥等动作感知自然规律;大班组织“小小值日生”活动,承担分发餐具、打扫教室等任务,增强责任感。同时,注重活动的趣味性与挑战性结合,融入角色扮演、任务闯关等元素,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劳动的热情,使幼儿在具身实践中实现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内化。
2.2 强调幼儿身体体验与实践的重要性
具身重构的劳动教育课程需将身体体验与实践置于核心地位。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身体是幼儿学习劳动的重要工具,减少“说教式”教学,增加“体验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身体实践,鼓励幼儿用双手触摸、用身体感知。例如,在烹饪劳动课上,让幼儿亲自揉面团、切食材,感受食材的质地与温度;在清洁劳动中,引导幼儿通过擦拭、清扫等动作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成果的来之不易。通过强化身体体验与实践,帮助幼儿建立对劳动的直观认知,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2.3 融入身体感知与动作表达的劳动教育方式
将身体感知与动作表达融入劳动教育方式,是具身重构的关键路径。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标准、规范的动作演示,引导幼儿观察、模仿,掌握劳动技能的正确操作方式;采用游戏教学法,将劳动任务转化为身体动作游戏,如“运输小达人”游戏,让幼儿通过搬运物品锻炼肢体力量与平衡能力。同时,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劳动感受与成果,如在完成手工艺品制作后,通过舞蹈、肢体造型展示作品特色。通过多维度融入身体感知与动作表达,使劳动教育课程更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3 适应性实践探索
3.1 探索适应幼儿身体特点的劳动教育实践方法
适应性实践需以契合幼儿身体特点为出发点,创新劳动教育方法。依据幼儿身体发育规律,设计符合其体能与动作发展水平的劳动任务。对于动作发展尚不完善的低龄幼儿,安排如剥豆子、捡落叶等简单的手部精细动作与大肌肉动作相结合的劳动;针对动作协调性较好的高龄幼儿,开展如搭建积木、整理书架等需要更高技巧与耐力的劳动。同时,运用分阶段教学法,逐步增加劳动难度与复杂性,确保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长。此外,引入情景模拟法,创设家庭、超市等生活场景,让幼儿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劳动实践,使劳动教育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
3.2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是适应性实践的重要目标。在日常劳动教育中,教师需提供丰富多样的劳动工具与材料,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探索。例如,在木工劳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小锤子、钉子和木材,引导幼儿尝试制作简单的木制品;在园艺活动中,让幼儿使用小铲子、水壶等工具进行种植与养护。同时,注重劳动过程中的技能指导,采用“讲解-示范-练习-反馈”的教学流程,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劳动方法与技巧。通过持续性的动手实践,幼儿的手部灵活性、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为其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4 结语
通过具身重构和适应性实践,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能够有效打破“离身”困境,实现劳动教育的回归与升华。重视身体参与在劳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以幼儿身体发展为导向设计课程与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更能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未来,应持续深化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将身体参与理念贯穿于幼儿园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让劳动教育成为培育幼儿健全人格与综合素养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苏和.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5,(S1):129-131.
[2]许小莉.游戏化劳动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25,(S1):126-128.
[3]孟丽蓉.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思考[N].山西科技报,2025-03-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