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市公益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监测与数据分析
郭福阳
开原市自然资源保护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开原 112300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与功能的基础,而生态系统中的公益林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系统的监测,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开原市在资源监测、定点监测、动态分析等方面都有了一些进步,但是仍然面临着技术手段匮乏、社区参与程度低、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因此,本文探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监测,提出了引进现代遥感技术、增强社会参与和地方知识融合、构建多层次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议,以期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开原市;公益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监测;数据分析
开原市位于中国东北部,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多样。公益林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维护生态平衡,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受到了空前的威胁[1]。为此,开原市加强了公益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效果监测与评价。通过定点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为公益林的动态变化分析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撑。
一、开原市公益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监测
(一)资源监测数据测量
本次生态公益林定点监测以国家公益林为主。重点在李家台镇、八棵树镇、靠山镇的三个监测区,18个小班,46个监测点,监测面积130.3公顷。对公益林资源面积、权属、林种、起源、龄组、森林生长量和消耗量进行调查,并对森林生态功能等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监测小班调查项目和内容要求,对监测小班范围的地形图图幅号、空间位置、地形地势按照二类调查图面资料填写监测小班调查簿;生态区位、权属、保护等级、管护形式、地类、森林类别、林种、亚林种、优势树种、树种组成、起源、林龄、龄组、郁闭度、成活率、覆盖度、土壤、下木、地被物、森林采伐、造林更新、天然更新、非法采伐、森林生态因子等级、地类变化原因等调查因子依据《辽宁省国家级公益林、省级公益林和省级天然林管护核查与资源监测技术方案》规定进行现地调查,填写监测小班调查簿;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每公顷蓄积量、非法采伐等调查因子采用固定角规样点方法进行调查,将计算结果填写监测小班调查簿。
(二)定点监测现状分析
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30.3公顷,总蓄积12346.9立方米。其中:防护林面积130.3公顷,蓄积12346.9立方米。按林木所有权划分为部门国有、个人、合作、集体(包含乡有、村有和组有)、林业系统国有和无权属(指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幼龄林面积80.5公顷,蓄积6047.9立方米、中龄林面积23.5公顷,蓄积2350立方米。监测区内国家级公益林林分中人工林面积35.6公顷,蓄积4048立方米,分别占监测区总面积、总蓄积的27%、33%;天然林面积94.7公顷,蓄积8298.9立方米,分别占监测区总面积、总蓄积的73%、67%。郁闭度方面,郁闭度在0.2-0.4之间的面积为10.6公顷,占8%;郁闭度在0.5-0.7之间的面积为11.7公顷,占9%;郁闭度在0.8以上的面积为108公顷,占83%。本次国家级公益林监测样本中,森林生态功能Ⅰ级(好)面积为36公顷,占监测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28%;森林生态功能Ⅱ级(较好)面积为87.9公顷,占监测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67%;森林生态功能Ⅲ级(中)面积为6.4公顷,占监测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5%;森林生态功能Ⅳ级(差)面积为0公顷,占监测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0。
(三)定点监测动态分析
国家公益林定点监测动态分析是以2019年监测数据为基数,与2016年监测区相同小班统计资料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国家公益林资源总量消长及生态指针动态变化情况,为国家公益林动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与2016年可对应的小班总面积130.3hm2,有林地127.1hm2,灌木林3.2hm2,各地类面积无变化,说明全市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保持不变。2019年蓄积12346.9/m3、2016年蓄积10191.4/m3,年国家公益林监测区小班蓄积增长2155.5/m3,增长率为17.45%。通过2019年与2016年国家公益林蓄积量的对比,国家公益林管护成效显著,林木正常生长,林分蓄积逐年递增。本次监测小班中、幼龄面积比重较大,小班立地条件较好,生长速度较快,长势良好。
二、开原市公益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监测与数据分析的提升建议
(一)引入先进的遥感技术
遥感是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提供大范围、实时、高精度的数据支撑,为开原市公益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2]。首先,利用卫星图像和无人机航拍等手段,可以获得大面积的生态环境数据,可以进行植被覆盖变化、生态系统健康等重要参数的监测。开原市公益林面积大,地貌复杂,常规的地表调查方式费时费力,且很难对其进行全覆盖。遥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其高分辨率图像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的植被类型,监测植被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对环境胁迫(如病虫害、毁林等)的影响[3]。其次,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光谱、高光谱图像,可以对植被的生理状态、土壤水分等进行分析,进而对公益林的健康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实现对林火发生、土壤温度等信息的实时监控,为公益林火灾的早期预警及长期的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开原市要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优势,必须与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开展合作,以获得最新的遥感资料,并提供相应的分析手段。
(二)加强社区参与和本地知识整合
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只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更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支援。社区参与是维护公益林生物多样性的关键。首先,社区居民对其所处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有着独到的认识与认知,并对公益林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4]。比如,当地居民有能力发现某些外来入侵种,并理解当地植物的生长习惯及生态需要,从而为本土公益林生物对阳性保护提供依据。其次,提升社区的参与程度,可以提升民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同程度。透过“生态教育”“培训工作坊”等活动,提升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感,让他们由环境保护者变成行动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强社区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结语:
总之,开原市在公益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监测与数据分析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对此,需要引入先进的遥感技术,加强社区参与和本地知识整合,建立多层次的数据共享平台,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小平,田禾,蒋亚芳,张博琳.系统优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格局[J].环境科学研究,2024,37(10):2093-2099.
[2]秦韵.基于生态建设的公益林种苗培育技术研究[J].中国种业,2024,(09):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