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与互联网的结合

作者

钱辰 张顺玉 张璐营 吴泽星 丁虹帆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大数据与基础科学学院,山东省东营市,邮编257000

摘要:互联网的崛起为非遗传承带来了新的契机,互联网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传统制茶技艺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给全球受众。深入研究传统制茶技艺与互联网结合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旨在推动传统制茶技艺在互联网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让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基于此,本文章对非遗与互联网的结合——以传统制茶技艺为例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非遗;传统制茶技艺;互联网

引言

传统制茶技艺是中华民族悠久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文化韵味。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许多传统制茶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传播媒介,不仅可以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还可以激发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一、传统制茶技艺在互联网平台的呈现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制茶技艺于各类平台呈现出多元态势:电商平台上,传统制茶产品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部分知名品牌凭借优质产品与精准营销,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品牌建设初显成效。社交媒体方面,微博话题讨论、微信公众号推文及抖音短视频,以图文、视频等形式传播传统制茶技艺,内容涵盖茶叶采摘、制作流程等,吸引大量关注,传播效果显著,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网络视频平台上,关于传统制茶技艺的纪录片与短视频,凭借丰富视觉呈现收获一定播放量,年轻受众反馈积极,对传统制茶技艺的兴趣有所提升,为技艺传承注入新活力。

二、传统制茶技艺与互联网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虚假信息问题,缺乏深度与专业性

在传统制茶技艺借助互联网传播的过程中,虚假信息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商家或自媒体为博眼球、谋私利,在网络上肆意发布不实内容,如夸大茶叶功效、虚构制茶工艺历史等,误导公众认知。多数传播内容缺乏深度与专业性。大量信息仅流于表面展示,对制茶工艺的关键环节、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及科学原理挖掘不足。这不仅无法让受众真正领略传统制茶技艺的魅力,还导致技艺传承的核心要素在传播中被淡化,影响其长远发展。

(二)营销方式单一,品牌意识淡薄

多数企业仍局限于传统的打折促销、广告投放等手段,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创新营销模式。对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新兴营销方式运用不够成熟,难以精准触达目标客户群体。品牌意识淡薄也是一大问题。许多传统制茶企业缺乏对品牌的系统规划与塑造,在网络上品牌形象模糊,无法有效传递品牌价值与特色。这使得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辨识度低,难以形成品牌忠诚度,限制了传统制茶技艺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传统制茶技艺与互联网结合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内容审核与专业输出

建立严格的互联网内容审核机制,针对传统制茶技艺相关信息,设立专业评审团队,从源头把控虚假信息的传播。该团队应由茶叶专家、文化学者、资深制茶师等组成,对电商平台产品描述、社交媒体内容及网络视频进行严格筛查,确保信息真实、准确。鼓励专业机构与人士进行深度内容创作。资助茶叶科研院所、高校等,制作专业的制茶技艺科普纪录片、学术文章等,详细解读制茶工艺的科学原理、文化内涵及历史演变。以动画形式展示茶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让受众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组织线上线下培训,提升自媒体创作者对传统制茶技艺的专业认知,引导他们产出高质量、有深度的内容,为技艺传播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创新多元化营销模式

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属性开展社群营销,建立以茶叶爱好者为核心的线上社群,定期举办茶文化讲座、制茶技艺分享会等活动,增强用户粘性与互动性。邀请知名制茶师在社群内进行直播答疑,分享独家制茶经验,吸引群成员参与,进而促进产品销售。结合热点话题与节日,开展创意营销。如在“国际茶日”期间,推出“探寻传统制茶技艺之美”主题活动,通过微博话题讨论、抖音短视频挑战等形式,鼓励用户分享与传统制茶相关的故事与作品,设置丰厚奖品,提高品牌知名度与产品曝光度。与热门游戏、影视等进行跨界合作,将传统制茶元素巧妙融入其中,以新颖方式吸引年轻受众关注。

(三)加强品牌塑造与传播

制定系统的品牌发展战略,明确品牌定位与核心价值。挖掘传统制茶技艺背后的独特文化与故事,结合现代消费需求,打造具有差异化的品牌形象。以家族传承的制茶工艺为卖点,塑造专注、匠心的品牌形象。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精准定位目标受众,进行个性化品牌传播。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根据用户兴趣标签,推送符合其喜好的品牌内容。利用搜索引擎优化(SEO)技术,提高品牌官网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让潜在消费者更容易获取品牌信息。通过持续、一致的品牌传播,提升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与美誉度。借助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形式,开展品牌互动活动,如邀请观众参与线上制茶体验,分享品牌故事。鼓励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分享品牌体验,形成口碑传播,进一步强化品牌影响力,实现传统制茶技艺品牌在互联网时代的稳健发展。

(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在高校及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如“传统制茶技艺与互联网营销”,培养既精通传统制茶技艺,又熟悉互联网运营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涵盖茶叶种植、加工、品鉴以及网络营销、新媒体运营等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实际操作经验。鼓励企业与培训机构开展在职培训,为从业人员提供进修机会。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线上线下授课,分享最新的制茶技术与互联网营销理念。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传统制茶技艺与互联网结合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该领域,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持。

(五)促进跨领域合作与产业融合

共同研发智能化制茶设备,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制茶过程的精准监控与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茶叶发酵温度、湿度等参数,自动调整设备运行,确保每一批次茶叶品质稳定。推动传统制茶技艺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开发以传统制茶为主题的旅游线路,让游客亲身参与茶叶采摘、制作过程,深度体验茶文化。与文化创意企业合作,将传统制茶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如制作精美的茶具、茶文化主题的手工艺品等,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多领域协同发展,为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动力。

综上所述,传统制茶技艺作为非遗的璀璨明珠,在互联网时代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通过对其在互联网平台呈现形式的研究,以及对现存问题的剖析,我们明确了优化方向与策略。非遗与互联网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制茶技艺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更能为整个非遗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在未来应持续探索、不断实践,让传统制茶技艺在互联网的广阔天地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让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传承不息,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贡献独特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蔡秋川.互联网时代文化纪录片发展新样态[J].视听,2022,(12):129-131.

[2]袁锦贵,方志贤.非遗“互联网+”传承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模式探析[J].科技和产业,2022,22(11):228-232.

[3]李晶.新媒体助力非遗文化传播与传承[J].中国报业,2022,(19):98-99.

[4]黄馨仪.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研究[J].大观(论坛),2022,(09):108-110.

[5]史语萌.宜兴紫砂茶艺品电商APP交互视觉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21.

作者信息:钱辰,女,2004.12,汉族,籍贯江苏省南京市,大二在读,研究方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张顺玉,女,2004.10,汉族,籍贯山东省济南市,大二在读,研究方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张璐营,女,2005.09,汉族,籍贯河南省上蔡市,大二在读,研究方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吴泽星,男,2005.01,朝鲜族,籍贯吉林省敦化市,大二在读,研究方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丁虹帆,女,2005.12,汉族,籍贯山东省青岛市,大二在读,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